作者:嘉林
4.8、宗教资料中的“左衽”
1)道教资料中的“左衽”
在东晋葛洪所撰的道教典籍《抱朴子外篇》中即有4卷用“左衽”指代非华夏的异族:
卷5《君道》:
……使附德者,若潜萌之悦甘雨;见归者,犹行潦之赴大川。黎民安之,若绿叶之缀修柯;左衽仰之,若众星之系北辰。是以七政不乱象于玄极,寒温不谬节而错集。四灵备觌,芝华灼粲。[410]
卷15《审举》:
今普天一统,九垓同风,王制政令,诚宜齐一。……惟以其土宇褊于中州,故人士之数,不得钧其多少耳。及其德行才学之高者,子游、仲任之徒,亦未谢上国也。昔吴土初附,其贡士见偃以不试。今太平已近四十年矣,犹复不试,所以使东南儒业衰于在昔也。此乃见同于左衽之类,非所以别之也。[411]
卷27《刺骄》:
世人闻戴叔鸾、阮嗣宗傲俗自放,见谓大度,而不量其材力,非傲生之匹,而慕学之。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或濯脚于稠众,或溲便于人前,或停客而独食,或行酒而止所亲。此盖左衽之所为,非诸夏之快事也。[412]
▲此盖左衽之所为,非诸夏之快事也
卷33《汉过》:
历览前载,建乎近代,道微俗弊,莫剧汉末也。……微烟起于萧墙,而飙焚徧于宇宙;浅隙发于肤寸,而波涛漂乎四极。金城屠于庶寇,汤池杭于一苇。劲锐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北。飞锋荐于扆闼,左衽掠于禁省。禾黍生于庙堂,榛莠秀乎玉阶,云观变为狐兔之薮,象魏化为虎豹之蹊。东序烟烬于委灰,生民燋沦于渊火。凶家害国,得罪竹帛。[413]
明代《正统道藏》太玄部收录了邵雍了《左衽吟》[414],另收邵雍《皇极经世》所引用《论语》“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415]。
到南宋,在道家现存最全面系统的老子神话传记《混元圣纪》中,作者谢才澜称赞了孔子微管之说:
老子之和光同尘,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故孔子慕其圣而往师之。且如亢仓子,众犹称为圣人,而况其师于。鲁表束海,周在鲁西,时老君在周,孔子居鲁,故指其方,迷其德而推其圣,谅非欺也。后人或者妄认以为佛,是时佛灭已久,且与中国言语不通,文轨不同,孔子奚取焉?况孔子内诸夏,外夷狄,被发左衽乃其所深恶,《春秋》之法,用夷礼则贬之,其肯拾中华之圣,师而尊之耶。[416]
明朝《续道藏》中收有邵经邦撰的《弘道录》,其中5处涉及“左衽”:
录曰:自义利之说不明,而人心之害孔棘,其祸至于夷狄其人,丘陵其墟,系缧其君臣,荡覆其社稷,不但战国其时而已也。至其末也,以便安为上策,和议为得计,甘心事仇,降志左衽,又不但管商其君而已也。[417]
《毕命》:……三后协心,同底于道。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于小子永膺多福。录曰:……惟泥于一偏,故几注四方无虞,以康四海,泽润生民,四夷咸赖处,殊增窒碍,读者所当政思也。[418]
录曰:……古之圣人所以叉于政贵有怛,辞尚体要,正欲人心,截然归之乎正,晓然齐之乎一,而后道洽政治,膏润生民,四夷左衽罔不咸赖。苟使无执守维持之道,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从,人欲肆而天理灭,国之丧亡无曰矣。[419]
胡铨上疏曰:……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录曰:此疏如严霜烈曰,乃天地之正气。百世之下时诵一翻,凛然犹澹庵之在目。……却金人百万之师,增中国有人之叹,虽百挫辱之,而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问者不可泯灭也。岂非南朝二百年一大快耶![420]
录曰:……夫秦诚暴矣,分封三代千有余年,犹吾中国也。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犹吾人民也。岂若元之腥擅污秽、侏离左衽者哉![421]
该书盛赞尧舜以来明君贤臣治世业迹与名儒经伦典范,宣扬的是儒家道德伦理。虽非道家文章,但道藏对保存该书起到重要作用,也可见对其思想的一定认同。
2)佛教资料中的“左衽”
由印度法救菩萨造,晋代著名译经大师竺佛念翻译的《出曜经》,是对《法句经》的解释,被称为“一部故事性和可读性较强、词汇较为丰富,文学价值和语言研究价值较高的佛经”[422],其中一处“左衽”为贬称:
十六不获一,不以正法故。众生自坠堕外道异学尼犍子等,自称为尊,以铁鍱腹跨行世间。自相谓曰:此诸释种沙门道士世之狂夫,露头左衽自称为尊。我等观察,正是不祥之应世人狂惑,何为尊事?若有众生施此人者,后得秽恶不净之报。梦想见之寤则遇恶,况当行道与共相见。是故世尊告诸比丘,能于正法信心不断。遭遇百千艰苦众难心不变易,一意信向不习倒见。尔乃名曰如来正法,其不信者于十六分未获其一,其有信心向正法者,其福无量不可称计,百倍千倍万倍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423]
唐玄奘在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中描述赡部洲四方的风土人情时认为无礼义的宝主之乡(一般认为指波斯、大食、大秦)服饰为短制左衽,而东方人主之地(即中国)仁义昭明、冠带右衽:
时无轮王应运,赡部洲地有四主焉。南象主则暑湿宜象,西宝主乃临海盈宝,北马主寒劲宜马,东人主和畅多人。故象主之国躁烈笃学,特闲异术,服则横巾右袒,首则中髻四垂,族类邑居,室宇重阁。宝主之乡,无礼义,重财贿,短制左衽,断发长髭,有城郭之居,务殖货之利。马主之俗,天资犷暴,情忍杀戮,毳帐穹庐,鸟居逐牧。人主之地,风俗机慧,仁义昭明,冠带右衽,车服有序,安土重迁,务资有类。三主之俗,东方为上。其居室则东辟其户,旦日则东向以拜。人主之地,南面为尊。方俗殊风,斯其大概。[424]
▲《四部丛刊初编》宋刊梵夹本《大唐西域记》中的“左衽”
唐代佛教典籍《辩正论》中多处涉及“左衽”:
礼云:退官无位者左迁。《论语》云:左衽者非礼也。若以左胜右者,道士行道何不左旋而还右转耶?国之诏书皆云:如右并顺天之常也。[425]
内喻曰:左衽者则戎狄所尊,右命者为中华所尚,故《春秋》云:家卿无命,介卿有之,不亦左乎?《史记》云:蔺相如功大,位在廉颇右,颇耻之。又云:张仪相右秦而左魏,犀首右韩而左魏,盖云不便也。《礼》云:左道乱群杀之,岂非右优而左劣也?[426]!
该部分内容后被道宣和尚收入《广弘明集》,而见于《大正新修大藏经》[427]《乾隆大藏经》[428]《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429]《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430]等丛书,说明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传播性。巩本栋教授认为该书:“自唐代即有传本,宋以后更入于《大藏经》,传播极为广泛,屡为世人称引。…… 《广弘明集》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学术地位。”[431]
▲《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汪道昆本《广弘明集》中的“左衽”
《广弘明集》辑录《晋天子司马昌明书》一文为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昌明)给著名的“六帝争请”的泰山僧朗和尚的致信,其中:
皇帝敬问太山朗和上:……昔刘曜创荒,戎狄继业,元皇龙飞,遂息江表。旧京沦没,神州倾荡,苍生荼蓼,寄在左衽。每一念至,嗟悼朕心,长驱魏赵,扫平燕代。今龙旗方兴,克复洢洛,思与和上,同养群生。[432]
依附于异族的百姓生活艰难困苦,“左衽”指侵入神州的异族。
恰恰是蒙古野蛮统治中国的元代,《辩伪录》记至元释道论辩,佛徒“大力援引儒家史学记载,驳斥道家设教立说的荒诞虚妄,振振有词”[433],其中:
宋石介字守道,作怪说诬谤佛老眯他耳目,通人不惑但诳愚夫尔。乃曰:“中国圣人之所治也,四民之常居也,衣冠之所聚也。而释氏髡发左衽,不士不农,为夷者半,中国可怪也!……”又云:“人君见一日蚀一星殒风雨不时草木不植,则为天地之怪也。彼其灭君臣之道,绝父子之亲,弃道德悖礼乐,裂五常移四民,毁中国之衣冠,去祖宗之祀祭,反不知为怪而更奉焉?时人见一狐媚一枭鸣野鹊噪草雉入,人以为怪,而离父子习夷鬼千有余年反不为怪乎?”余答之曰:“夫好同恶异人之常情,不达道之渊源。而辩像服之异,是知石而不知玉尔。夫圣人出世利济尤深,根器不同设教亦异。或明域中之训,则说五乘;或阐象外之风,独标一极;破自然而谈因果,缘会而生。为滞有而演真空,诸法无性,应病设药,故有多方究竟归宗,不存一法。而顽夫愚俗浪鼓口舌不达是非妄兴辩论,而不思所同者道所异者服。且孔子所谈仁义者,佛家所谓慈爱也;老子所称玄妙者,佛家所谓空寂也;至理不殊、于文小变。且夫禹入裸国脱去衣冠,顺其俗也;太伯奔吴文身断发,合其仪也,岂为怪乎?变俗以为会其道,故舍君臣华服,非悖礼也;捐亲以为弃其累,故亡妻子之情,非慢俗也……[434]
其引用资料中北宋学者石介用“左衽”指斥佛教“毁中国衣冠”,而佛徒则以入乡随俗辩解,不以为耻。在当时,蒙元政府收缴、焚毁了大量道教典籍,史称“至元焚经之祸”,暨南大学程佩指出蒙元“制定宗教政策的原则是宗教必须有助于而不能威胁到其统治,考虑境内民族成分和统治区域的变化,要符合蒙元王朝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国策”[435]。
到了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莲池)大师在《复涿州石经山琬公塔院记》中称颂隋朝静琬开凿岩洞、壁刻经文的功绩:
及观光上国,游目小西天,见石经,何其伟哉!盖有隋大业中幽州智泉寺沙门静琬尊者,忍三灾坏劫,虑大法湮没,欲令佛种不断,乃创刻石藏经板,封于涿州之西白带山。山有七洞,洞洞皆满。……噫,公功大矣!穷劫众生受其赐,微公,佛亦左衽矣!是亲承密印而来耶?抑六十二亿之一耶?何其愿力广大如此也![436]
▲噫,公功大矣!穷劫众生受其赐,微公,佛亦左衽矣!
大师用“左衽”来形容佛教“三灾坏劫,大法湮没”的境地,修辞手法与孔子称赞管仲如出一辙,可见在明朝恢复华夏后,佛教徒亦认同“左衽”的负面文化意义。这是对《论语》“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的又一化用。
憨山大师在《观老庄影响论》援儒道入释:
五乘之法,皆是佛法;五乘之行,皆是佛行。……三教之学,皆防学者缘浅以及深,由近以至远,是以孔子欲人不为虎狼禽兽之行也,故以仁、义、礼、智援之。……吾意中国,非孔氏,而人不为夷狄禽兽者几希矣!……尝谓五伯僭窃之余,处士横议,充塞仁义之途,若非孟氏起而大辟之,吾意天下后世左衽矣!当群雄吞噬之剧,举世颊瞑,亡生于物,欲火驰而不返者众矣!若非此老崛起,攘臂其间,后世纵有高洁之士,将亦不知轩冕为桎梏矣!均之济世之功,又何如耶?[437]
“若非孟氏起而大辟之,吾意天下后世左衽矣”是说若没有孟子大批虚伪之术则中国不知要变成什么样子。可以看出,“左衽”在这里意味着野蛮、落后、没有仁义。
3)明末反天主教中的“左衽”
郑安德(韩国人)所编《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5卷,汇集了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中国信徒所写的传教护教作品等及当时一些学者的反教资料,由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3年内部印刷,因此只见电子书而未见实体书,引用资料缺失页码。
明末徐昌治所编《破邪集》收录的3篇文章出现“左衽”,第1处是南京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主事吴尔成作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十月的《会审钟明礼等犯一案》,该文记录了南京礼部四司会审华人天主教徒钟明礼、张寀等人的供词、判词和堂批。其中“令审判词”:
钟氏父子通夷
而何物钟鸣礼等,当此见睨雪消之日,乃为魑魅魍魉之谋,潜集蓬厂,公行刻揭。幸被获于深夜,几得中其狂锋。钟鸣礼父子兄弟通夷。虽戴履中华天地,而俨然披发左衽。[438]
第2处是李璨的《劈邪说》,指责天主教利诱群愚、迷惑士大夫,号召士人劈邪以佐佛存儒。其中:
利诱群愚
我中土不才小智之人,贪其烧茅挥镪,助其惑浪狂波。阳为灭佛,阴实抑儒。利欲昏衷,群愚往向。揣其烈祸,十倍白莲;即其迷踪,奚殊左衽。不肖闻之,竖发疾首。[439]
第3处是张广湉的《辟邪摘要略议》,该文从治统、道统、人伦、宗教、学术多方面对天主教的危害进行了论述。其中:
世道至此,人心已死,真堪痛哭流涕长太息之时,吾恐其不止披发左衽而已也。[440]
《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还收录了明末佛教四大师之一钟始声编写的《辟邪集》,其中有霞漳释行元《为翼邪者言》,也是批判天主教:
而反左袒彼夷者胡为?此余所以不咎天教之行于中国,而深咎中国之人行乎天教也。余固深咎中国之人行乎天教,而尤痛咎行天德之人叛乎正教也。正教叛而天教行,礼义文物之邦何异侏离左衽之俗?[441]
以上资料可见,对“左衽”的反对明显渗透到了宗教领域,成为各种负面意义的象征。
资料注释
“左衽吟”标签相关文章
- 左衽吟连载|结论:左衽的完整释义和我们的态度
- 左衽吟连载|古代右衽精神的回光返照:革命先驱于右任
- 左衽吟连载|以朝鲜为代表的外国“左衽”记忆
- 左衽吟连载|孙中山逝世挽联中的“左衽”
- 左衽吟连载|抗清资料中的“左衽”及满清的删改
- 左衽吟连载|“微公,佛亦左衽矣!”——宗教资料中的“左衽”
- 左衽吟连载|小说、笔记、戏曲、文集中的“左衽”
- 左衽吟连载|古代诗词中的“左衽”
- 左衽吟连载|考察《资治通鉴》和古代史论中的“左衽”
- 左衽吟连载|全面考察二十四史中的“左衽”
- 左衽吟连载|左衽出现和右衽流行的原因及“左衽”的最早记载
- 左衽吟连载|蛮族入侵后的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具体表现
- 左衽吟连载|用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解释《漂海录》中的左衽记载
- 左衽吟连载|从文明兴亡角度、从郭靖之死看辽金时代汉服磨难
- 左衽吟连载|网络的其他讨论和辞典的片面释义
- 左衽吟连载|王统斌、梁惠娥的研究失之严谨和规划
- 左衽吟连载|回顾:屈原被左衽引发的争论和相关研究惊人的错误
- 左衽吟连载|综述:顾颉刚《被发、左衽》和目前有限的研究略览
- 左衽吟连载|对学术研究和网络讨论的回顾
- 左衽吟连载|本文研究方法及为何反对左衽
- 左衽吟连载|绪言:邵雍《左衽吟》简析
- 如何看待和理解吾其左衽?多学科全面研究提出左衽完整释义
编辑:嘉林
欢迎转载!请保持完整,注明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