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體系即是以本體為根據,輔展開來的系統
·一切的本體為天;所謂天生萬物
·所以要建立起漢服/衣冠的體系,就要知天,要把天如何産生漢服具體的特徵講明白
·如此漢服的特徵才有最終根據,才能客觀、穏定、明確
·復興漢服首先是對中國而言的
·要以中國為語境談復興漢服,就要解決漢服與中國的關係
·要解決中國與漢服的關係,先要明白什麽是中國
·中國的中,實質來自於堯、舜、禹所傳教命-允執其中
·這是最爲重要;需要先瞭解到的A
·《中庸》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所以中國的國體-中,實質上就應該是創生本體
·而中的創生,即化育萬物是通過中和完成的
·因此,要說明漢服與中國的關係,就是要展示漢服的特徵如何表現中和
·能够將漢服的中和表現展示出來,就能證成漢服代表中國
·綜前所言
要復興漢服/要建立體系,就是要將漢服的具體特徵與本體的關聯說透澈
·說透澈了就是「得體」;漢服/衣冠才能得體
·從最淺顯的地方講,漢服是衣服,所以漢服要得體,先要符合衣服的本質
·接下來我們就從衣服開始瞭解
·要挺立起漢服,先要立足於衣服
·如果我們對什麽是衣服/對穿衣服這一人文表現沒有得體的把握
·那是建立不起來衣冠的體系的,或者說建立起來的,也只是我們的「自以爲是」
·由於時間的關係,在下今天無法將衣服輔開來講,但有一個很關鍵的點要說一下
·要對衣服這兩個字做個解釋
·衣字,在下取《白虎通》的訓,解釋爲隠;隠蔽/隠藏的隠,所以衣是蔽體
·服字,略微艱深一點,有服字的詞語如服從、佩服、服務、服貼
·這些都是跟隨的意思,所以服是隨身
·衣是蔽體,服是隨身;這樣衣服一詞就是隨身蔽體的意思
·隨身蔽體是把握衣服很重要的概念,因為它可以界定什麽是衣服,什麽不是衣服。比如首飾雖然是隨身的,但不是用來蔽體的。
而建築卻是蔽體而不隨身的。
·至於怎麽算蔽體,怎麽不算蔽體,是個很深遠的問題
·這裏暫不討論,這裏先說明隨身
·身這個字,所描寫的是身孕,所以身指腹部
·腹和腰是人體的中央,所謂隨身自然是要以人體的中央為標的
·因此衣服就是固定於腹腰的遮蔽物
·人不是天生就有衣服的,所以衣服的創制,就是將最簡陋的面料,固定於腹腰
·這一固定於腹腰的簡陋遮蔽物就是腰布,也就是所謂的初衷
·腰布是蔽前,後來再有蔽後,前後相屬就形成了下裳
·形成下裳,腰布就消失了
·然而,腰布消失後,虞舜在制定祭服的時候,又特別增設了上去
·這就是韍(fú)/韠(bì),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蔽膝
·虞舜增設蔽膝是件大事,這不單是對當時、對歷史、傳統來說
·而是對今天我們要建立漢服體系;對發展人類將來的衣服來說,是件大事
·虞舜為什麼要增設蔽膝?
爲了能够通達於隨身蔽體這一義理
從而使得衣服的源流能够連貫
這也就是所謂的不忘本/不忘初衷的實質
·增設蔽膝,連貫衣服的源流,所表現出來的是一個存續原則
·今天我們所謂的漢服,它的典型特徵,即交領束帶、寬衣廣袖
·其實都是因為這一存續原則而産生的
·也就是說,這一存續原則關乎漢服的所以然
·如果我們不識這個存續原則,就無法說清交領束帶、寬衣廣袖的根據
·也就挺立不起漢服,建立不起來衣冠的體系
·所以說虞舜增設蔽膝是件大事,因為它是建立體系的核線索
·接下去,我們就來審視一下,這個存續原則具體是如何形成漢服的
·漢服的典型特徵為束帶交領,寬衣廣袖
·先說存續原則如何形成束帶交領
·既然衣服為隨身蔽體,而隨身蔽體是將遮蔽物固定於腹腰,那衣服自然是束帶的
·遮蔽物被固定於腹腰,又要與頸部關聯,以求遮蔽上體,那交領是最直接的
·而束帶配合交領,蔽體的要求就可以達到,因此漢服不必用扣
·衣服的解釋既為隨身蔽體,則隨身蔽體可謂是衣服的本質
·所謂存續原則即是要存續衣服隨身蔽體的本質
·隨身蔽體的自然表現是束帶交領
·因此存續原則便形成了漢服束帶交領的特徵
·束帶交領是義理本質的存續,而寬衣廣袖則是材料性質的存續
·漢服,以及其它大部分衣服的材質是由紡織所産生的布匹
·而存續材質就是要保留這布匹,也就是裁製衣片,對原本的布匹要少作破除
·漢服因其衣片為破除較少的布匹,於是形成了寬衣廣袖
·以衣裳制禮服上衣的大袖為例
·禮服的袖子之所以那麽大,是因為它就是一整片與上衣衣身相當的布匹
·略加修殺而成;殺音(shài),這裏是降低減少的意思
·我們稍加留心,是不難發現禮服的大袖是仍然體現着布匹這一材質的
·漢服對材質的存續,在朱子深衣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甚至有些極端
·朱子深衣的衣片,都是整幅的布片
·在這些整幅的布片基礎上,朱子深衣只在三處,做了最簡單的加工
1.將袖用布片依方殺圓作袪
2.將一整幅布片交解為兩幅下裳衣片
3.將衣身布片挖除些許,使交領能迎合人體胸頸(多有不加工迎合者)
·漢服這一存續材質的裁剪手法,或許可以用裁判一詞來形容
·判,半也,半之猶整;存續材質即有成全求整的效果
·用裁判一詞,亦是要表達依據情況,只做合宜的判斷,而非計較之意
·與漢服成全求整形成反差的是西裝的化整為零,這個零表示的是零碎性/零亂性
·這種裁剪手法,對於原本的材質而言,或許可以用割取一詞來形容(參見示圖)
·割,害聲,涵害義;用割取一詞是要表達「傾慕為取,嫌棄所出」之意
。傾,倒也,即一邊倒地爲了喜好予取予求,卻漠視丢棄衣片的出處
·丢棄出處即意味着材質的消亡,因此割取是對材質的加害,材質遇害而亡
·所以西裝的割取,在與漢服的裁判比較時,就顯得相對殘忍而刻薄
·既然叫作存續,那就是對固有者而言,質就是固有者
·所以存續原則就是保留質的原則
·我們從剛才的解析可見,漢服的束帶交領、寬衣廣袖皆是質的表現
·因為哪怕是漢服的進一步加工;即與質相對的文,比如交解、殺圓等做法
·也都是依質而作的,都是對質的保留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質要得宜,不應該相勝
·然而如果質勝,尚可以作文;還有文質得宜的餘地
·但如果是文勝的話,質就消亡了,就不再有文質得宜的可能
·所以文質得宜並不是文質兩者比重相等、相當
·而是以質為重,以文爲輕的;是質主而文輔的
·通過之前對束帶交領、寬衣廣袖的解析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特徵明顯是質重而文輕的,所以漢服是文質得宜的
·得宜用另一個詞語來表示就是中和
·漢服文質得宜,也就是中和的表現
·而導致中和的;即中和的根據/本體是中
·這個中就是堯、舜、禹所傳的教命-允執其中,也就是中國國名的實質由來
·所以中國的國體就是這個導致中和的中
·而這一導致中和的中,亦即創生萬物的本體
·《中庸》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漢服是中和的;是中的體現。而中國,就名實當符而言,其國體亦是此中
·如此,就事實原理而言,漢服這一中和之服自然是中國的代表
·而所謂代表中國,並不是說它只是中國的一個符號
·因為中國本身,若以中為體,實至而名歸的話,是一種品格
·如果中有創生的作用,那中國的這一品格就是創生/中國之道就是創生
·而創生就不是只對着地球上的某一國、某一族而言了,甚至不是只對着人類而言了
·創生是對着全宇宙,對着整個存有而言了
·所以中若真有創生的作用,而創生是一絕對普遍的價值,那中也就有絕對性
·而中和的漢服,因此也是這一絕對價值的實證與表彰,具有普遍性
·中如何創生?接下來我們仍以漢服為例,做一具體的展示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先簡單認識一下創生一詞
·創生,如果要做一學究的解釋,可分指創始與生成兩事
·創始即乾知大始;爲乾德,而生成即實現/完成,即坤作成物;爲坤德
·所以創生是乾知而坤作,乾統而坤順;一陰一陽的生生之道
·但我們在這裏不往這一學究方向做探討,我們取用創生最淺顯的意思
·也就是自無至有,自少至多;所以這裏我們就將創生理解為繁衍、豐富
·中作為本體,它的作用是中和;在漢服上,中所中和的是質與文
·如果不中和;如果是只有質而沒有文;即質勝,那自然無豐富可言;質只是固有
。如果不中和;如果是文勝,那就喪失了質,也只能說是文替代了質,亦不可謂豐富
·所以沒有中和,即文質相勝的兩種狀態都沒有更加豐富,也就沒有繁衍;沒有創生
·再次具體到漢服禮服的大袖,因為文質的中和,大袖是亦布亦袖的
·亦布亦袖便較原布豐富,亦較捨棄了原布的袖子(如西裝之袖)豐富
·因此漢服禮服的大袖;即這一中和表現,便可謂創生
而這一大袖;這一中和表現的根據-中,自然是創生性的
漢服以中;以此創生性為體;所要體現,要表彰的就是創生性,自然更為生動
因漢服更為生動,我們更多地被它所打動
很多接觸漢服的人所體驗過的那一難以言狀的感動
我們所感動的正是這一創生的品德
·我們返回現實,在現實中,漢服是否中和是由製作它的人來決定的
·以在下親身的製作體驗來說,在裁剪時,胸中會湧起一口中和之氣
·扶持你在最安舒的地方落刀
·然而這一口中和之氣,也即是不忍毁傷固有材質之心
·中和與不忍,兩者實際上是一,因此這一不忍仁心就是中;就是創生本體
·製作者在設計、裁剪漢服時是否有此心氣,是漢服能否得體,有無內涵的根本
·仁心不忍/存續原則使得中國人蓄以全髮
·蓄髪為質,梳理加冠為文
·為創生本體,中和文質而形成人文;文爲華
·所以華美的人文表現,如「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是質的存續、昇華
其本在中,為中和所致;這是中華一名的實質
·華為花本字,髪冠為生理生命轉化為人文生命的綻放,所以髮冠可被視爲花朶
·花不只是生命的完成,更是生命的開始,因爲花是植物的生育之官
·如此髪冠即為人文生命的生育之官,而滿清之薙髪便是對中華文化的絕育
·薙髮易服傷及中國元氣,是對中的破壞,是對天命的殘害,所以罪莫大焉
·如今恢復衣冠,真正恢復的是生命的元氣,是中華的精神
·恢復的是存續原則的不忍仁心;存續則所存者得其自由
所以復興衣冠,真正復興的中華的自由精神,是中國人的溫柔敦厚
编辑/美工:君君
审阅:汉服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