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嘉林
历史虚无主义,本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等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24]
北京大学梁柱教授在论述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时指出第3条为“颂扬侵略有功,否定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救亡斗争”,并在举例后评价说:“颠倒是非到如此地步,连起码的爱国之心、民族大义,都化为乌有。这种不可思议的言论,要在过去将会被看作可耻的卖国言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而今天却成为某些人的‘思想解放’的时髦话语。”[25]
这类论述主要针对现当代政治,但同样符合古代历史学科领域,“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26]了解左衽相关争论,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左衽”往往象征被侵略、亡国和悲惨,反对左衽往往彰显反抗侵略、保卫文明的朴素爱国情怀。
因此笔者指出,个别研究人员和网络作者刻意、强推左衽的实质就是淡化蛮族入侵的巨大恶果和消解抵抗侵略的正义精神,是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三合一的隐讳表现。
受刻意强推左衽的极少数人和学界长期普遍无意识的后果影响,近些年在讨论有关左衽问题时,大多数人们的认知和思想存在大量误区,如认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中谈到研究方法时写道:
列宁在《统计学和社会学》指出应从整体和联系中掌握事实,只抓个别例子而忽略整体考察是“站不住脚”“没有任何意义”“连儿戏都不如”的:
1990年,吕锡生在《历史认识的理论与方法》介绍历史学方面的跨学科方法,并概括了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分析法:
2010年,郭娅在《反思与探索:教育史学元研究》中认为跨学科研究本质是强调学科整合
2014年,邹晓东、陈艾华在《面向协同创新的跨学科研究体系》一书指出整合对跨学科的重要性:
我们也可以借鉴交叉科学和系统论的理念。1991年解恩泽等在《交叉科学概论》中介绍系统论和交叉学科产生原因时指出,孤立地研究诸因素方法有明显的局限性,强调普遍联系的必要性:
美国汤普森·克莱恩在《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中指出例证要带有普遍意义而不能停留在最初关注点上:
当然,会有读者觉得这些都与服饰史学或汉服、左衽问题关系似乎不大?其实,类似理念同样适用于服饰史学,例如北京服装学院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团队就指出研究服饰史要结合多学科:
2018年,不具名作者投稿的《破除现有迷思和困境:论汉服运动方向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汉服学”的概念——研究汉民族传统服饰的专门学问,用以指导现代汉服实践的学术理论体系。[40]笔者配了一张汉服学科逻辑关系图,显示服饰史学只在汉服研究与实践新学科中占据一小部分。现改为思维导图如下。
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必然具备深刻的民族性。2006年,张梦玥在《浅谈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念》中就提出,汉服是体现民族性格与特征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44]同年,汉服运动理论先驱溪山琴况在著名的《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心中的“汉服运动”》一文中提出汉服运动的主题之一是“中国人从压抑民族性、刻意回避民族性走向正确对待民族性”;[45]2016年,笔者在曲阜第4届中华礼乐大会国际汉服论坛上演讲时提出汉服定义及其3个标准之一,就是凝聚民族认同。[46]
[24]张首吉、杨源新、孙志武、卫爱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名词术语辞典》,济南出版社1992年,第85页;另见百度百科:“历史虚无主义”词条,2022-03-11更新,http://baike.baidu.com/item/历史虚无主义。
[25]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中国社科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46、47页
[26]《……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
[27]杨龙波:《历史虚无主义的流变逻辑及其新表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4期
[28]卜宪群:《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琐谈》,中国社科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89页
[29]李方祥:《维护〇〇〇的历史地位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关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12期
[30]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1-2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7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24页
[31]《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64页
[32]邹农俭:《跨学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载《2009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3、54页
[33]吕锡生主编:《历史认识的理论与方法》,南京出版社1990年,第209页
[34]郭娅:《反思与探索:教育史学元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92页
[35]邹晓东、陈艾华:《面向协同创新的跨学科研究体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0页
[36]解恩泽、赵树智、刘承振等:《交叉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7、51页
[37] [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著,姜智芹译:《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9页
[38]金吾伦主编:《跨学科研究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39]陈芳、蒋玉秋、张玉安、贾玺增、王子怡著:《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0页
[40]佚名著,嘉林制图:《破除现有迷思和困境:论汉服运动方向问题》,2018-04-05,http://mp.weixin.qq.com/s/1QtTTgolhL4csOVUNopiBw
[41]杨阳:《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赏析·前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2]齐宝和:《为进一步深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创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学而努力》,见段梅:《东方霓裳:解读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代序》,民族出版社2004年
[43]张玲:《关于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服装”演化进程的研究——以旗袍为例》,《山东纺织经济》2011年第10期
[44]张梦玥:《浅谈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念》,2006年,http://new.qq.com/omn/20191024/20191024A042GK00.html
[45]溪山琴况:《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心中的“汉服运动”》,2006-07-07,http://tieba.baidu.com/p/112540805;另见网络版《溪山琴况文集》。
[46]独秀嘉林:《汉服定义的纠正及其3个标准》,第4届中华礼乐大会国际汉服论坛演讲稿,2016年11月,http://mp.weixin.qq.com/s/b_TQ2zoqiqTQdNZoAt14_Q
编辑:嘉林
欢迎转载!请保持完整,注明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