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频文创短片《这些都是中国的》:外国友人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 九殇 资讯2年前102.60K00 7月29日,央视频联合四川文旅发布的传统文化创意短片《这些都是中国的》在各大平台华美上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却总是被其他国家“借鉴”传播,让人误以为这些文化传统是来自其他国家。因此,视频中的汉服设计师听月邀请了三位旅居中国的国际友人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汉服、鱼脍(生鱼片)、茶果子、茶百戏、蜀绣等文化活动,领略正统的中国文化魅力。 汉服 听月和三位外国友人分别换上中国唐朝、宋朝和明朝的服饰,并且化了相应朝代的妆容。比如唐朝特有的娥眉、远山眉,以及唐朝姑娘喜欢在脸上贴的花钿和面靥,宋朝开始流行的珍珠妆、三白妆。在古代,人们用布、木头和真发做成假发包来佩戴发饰,这些发饰也很有讲究,唐宋时期的人们都很喜欢簪花,宋朝更是男生也一起在头上戴花,明朝则比较喜欢金银配饰。 需要说明的是汉服是我们中华民族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距今为止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随着朝代的演变,大家的穿着和发饰有所改变,但其实都是汉服。值得一提的是马面裙前后各一光面裙门,两侧打满褶,交叠而穿。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在明清时期成为女子们最流行的装束,明代马面裙往往装饰有裙襕,纹饰多样且寓意丰富。 传统美食鱼脍 中国早于周朝就已有吃鱼脍(生鱼片)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成语“脍炙人口”中的“脍”就是指的鱼脍。在唐朝,吃鱼脍的风潮已经达到最高峰,杜甫诗云: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说的就是做鱼脍的场景。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大量日本遣唐使带来中国,把鱼脍传入了日本,成为了生鱼片或者刺身。 茶果子 茶果子又被称作茶果、茶食,即饮茶时备下的干鲜果子类或精致面点等物,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中国面点史》记载,在饮茶之风普及全国的唐代便出现了边饮茶边食茶点(面点)的习俗,同样是在这一时期,日本遣唐使把伴茶而兴的茶果子也传至日本,并于江户时代开始广为盛行,发展至今被称为“和菓子”。 茶百戏 宋朝是我国华夏文化的巅峰,那时候有四雅,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这些高雅艺术对当时人来说,其实只是一种日常。而茶百戏就是以点茶为基础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始于唐晚期,经历五代在两宋时期兴盛,是在以白为上的沫浡上利用水和茶之间的反应来作画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骤雨松风入鼎来,浮云满碗花徘徊”就是在描述茶百戏。 传统技艺传统插花 插花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千年前的宋人“置瓶插花,以供清赏”,让宋代成为中国插花史上的一个鼎盛期。宋代是一个全民热爱鲜花的朝代,文人雅士们喜欢插花赏花,百姓们喜欢用鲜花装点生活,甚至商家们也追赶潮流,用插花来装饰室内陈设营造优雅的格调,以求吸引顾客。宋人的插花不止追求线条之美, 更注重花的内涵,对花的偏爱往往体现着一个人的品格和节操。比如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讲的就是不同的花代表的不同品格。 藏羌刺绣 蜀绣又叫“川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者织物上采用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也是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四川省阿坝州国家级非遗项目羌绣是羌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蜀绣的一个分支。姑娘们在羌绣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一把“穿针引线”。 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花丝镶嵌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在明代中晚期达到超高的艺术水平,尤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而且还常与点翠工艺结合,取得金碧辉煌的效果。所谓“花丝万缕织金冠,妙手镶嵌有乾坤”,正是对这项精妙工艺的高度概括。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对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国际友人,中国总是不遗余力的介绍和教授本国的传统文化,也很乐意中国传统文化在它国发扬光大。但是倘若忘记文化的根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据为己有,那就是典型的“文化挪用”现象,就是对中国十四亿人民的不尊重。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名,告诉世界上的人们“这些都是中国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汉服、鱼脍、点茶等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挪用”现象说不,成为中国新一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案:旅梦 编辑:旅梦 图源:四川文旅 审阅:汉服世代 中国古代(1)传统文化(59)传统服饰(52)华夏文化(2)这些都是中国的(1)所属专题:左衽吟连载|蛮族入侵后的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具体表现2年前左衽吟连载|以朝鲜为代表的外国“左衽”记忆2年前本文来源汉服世代,经授权后由九殇发布,观点不代表汉服颂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九殇仁者VIP10摄影师别让等待你的心,等到无望 别让想念你的人想念到绝望2611.16M83.86K1.51W¥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