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天“穿越”“日韩服装”“演戏”“道士”“寿衣”“奇装异服”……等一切冷嘲热讽的根本来源。
我们面对社会的一切不理解和恶意,首先要搞清楚背后的原因和来源,当找到了根源,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因此,根源既然在于观念的缺失,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让大众认识到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是中国众多传统文化门类中的一种。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此起彼伏的活动中,较少地甚至没有向外界或者向参与者传递汉服的观点、价值和目标。换句话说,站在大众的视角,他们的目光被一场又一场流光溢彩的华服美饰所吸引,被一个又一个貌若天仙的颜值模特所震撼,但是并没有人或者极少有人明确和及时告诉大众:
1、这群人在做什么?这是什么东西?什么意思?
2、这群人的诉求是什么?目标和理想是什么?
3、与大众有什么关系?
媒体的通稿往往反映了作为观众的大众的心声:啊,又是一场穿越秀、又是一出华美的表演。挺好看的,挺美丽的,挺有心的。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须知,汉服复兴的目的不是为了丰富表演服饰的种类,并不是穿上大街、在活动展示出来就自动地让旁观者知道汉服复兴的意图了,更不是自动地就让大众清晰明确地了解汉服的价值、意义和必要性了。
须知,现在大众还存在着极大的误解,这是积攒了几百年的浓重的误解,怎么可能靠大众自动脑补来完成理解和支持?
尤其是,目前汉服群体,从业者最为严重,普遍秉持的朝代论,动辄“唐制”“宋制”“明制”的自我标签,把汉服复兴事业消解为朝代古装的个人爱好,大家明白这个性质的严重程度吗?
按照正常的、正确的做法:汉服群体及从业者90%的精力要放在“上学穿什么”、“上班穿什么”“居家穿什么”“结婚穿什么”“出席宴会穿什么”“冬天穿什么”“过节穿什么”“出席论坛穿什么”“中年男人穿什么”“小女孩穿什么”“拍照穿什么”“弹琴穿什么”……等等现代生活具体场景的汉服研发上面,10%的精力放在“唐代人穿什么”“宋代人穿什么”“明代人穿什么”。
现在恰恰相反,普遍的风气是从业者90%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唐制”“宋制”“明制”的自我感动上,研发出来的衣服形制符合古墓就行了,至于这样的衣服具体可以拿来做什么用呢?让消费者自己去看着办吧。直接导致消费者不分场合乱穿衣,用力过度和用力错误。
有人说,大放量、两片裙、长干寺等等不也是在提倡生活日常化吗?本文不针对谁,本文针对的是目前顽固的、非学术研究性的朝代论思想,只要研发的出发点是从古代文物里撷取碎片化信息来作为现在具体操作的指导,那么这个思路、这条道路指向的必然是狭窄的“朝代古装”。若只是做古代服饰史研究,说这个朝代那个朝代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汉服产业,从事这个产业的从业者,还在朝代论的深坑里乐此不疲,那么可以预见,这个市场将永远局限在“朝代古装爱好者”的范围内,永远不可能向大众普及。
朝代复原装束也是现代汉服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着展示、研究的特定用途。严谨的朝代古装复原,有学术研究、与韩国人对线、影视剧服化道指导的价值,但是不能成为今天汉服复兴的主流指导思想。
力图让汉服向大众、全社会普及的从业者,他们的思路和逻辑恰恰相反,是先确定现代社会实际场景需要什么衣服,再去古代汉服体系中提炼出来的范式作为依托,研发出产品;而不是去古墓里翻文物,毫无目的、全凭运气,翻出来是啥,现代人才能穿啥。
当每次看到有人说“我入坑了”“我是大明少女”“可以与地球人衣服混搭吗”“形制存疑吗?”这类言论,就非常无奈,因为在大众眼里,今天很多从业者所做的活动所做的衣服所做的宣传,传递到大众那里的信息,是“玩具”,是一种没有现实意义的“个人喜好”,是“穿越”和“扮演”古代人。在不少从业者和推动者的不懈努力下,再通过媒体的报道向民众传递了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信息,但是还远远不够,因为不能让更多人知道汉服、了解汉服,当然就无法改变原有的成见。
当很多很多从业者在努力日常化、大众化、普及化汉服时,如果没有正确传递出汉服的观念,将极大地消解人们的努力。其实很多商家的产品已经具有社会生活领域应用的功能,但是这种努力的意义却被朝代论消解。这是为什么现代汉服团队一直在批判“朝代论”、批判“唐制”“宋制”“明制”“这制那制”的原因。
不服气的朋友可以去仔细想一想,讲“唐制”“宋制”“明制”“这制那制”的人可曾想过现代社会中汉服的定位和未来发展?可曾分析和解决过汉服与华服的关系?可曾提出过现代社会中建构现代汉服体系、能够让大众接受的,普及性的应用方案?
作为立志要复兴一门古老文化门类的践行者,我们一开始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从2003年我们就清楚地明白地表达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要找回并重新建立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以及普及这种观念(这也是我们的初心)。
考据文物就像水泥河沙一样,是基础性工作,是为建立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服务的,而不是用来制造门槛、优越感和圈层的手段,更不是用来消解汉服意义、功能和目标的工具。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我们用图表做出了路线的展示:
在目前这个历史阶段,我们能做的,就是为这座宏伟的大楼打地基,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范畴的现代汉服体系的意义在于,与其他兄弟民族服饰体系一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华服体系这座宏伟的大楼打地基,承担先导、实验、试错的社会功能、历史功能。
因此,把汉服与华服对立起来,或者用华服来贬低汉服,是非常莫名其妙的。修大楼的第一步就是打地基,大楼从来不会贬低地基,跟地基比格局,也不会否定地基的的作用,更不会跳过打地基阶段直接开始修大楼。
因此“唐制”“宋制”“明制”“这制那制”的人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偏离了时代召唤,偏离了建构华服体系的宏伟目标,完全走向了一条狭窄的自娱自乐的个人爱好小路,带着一众爱好者拼命地往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还自以为是地到处出警。如果说华服是修建大楼、汉服是打地基,那么做朝代论就是研究水泥河沙。
打地基当然要研究水泥河沙,但不是只有水泥河沙,更不是把修建大楼的宏伟蓝图搁置在一旁,号召大众关注我们是如何研究水泥河沙。
有人说了,如果说“唐制”“宋制”“明制”“这制那制”是错误的思路,那么你们提出一个思路看看?
古代的经典款式,不管它有无文物支撑,都属于范式的部分内容。
比如今天市场上常见的“大袖衫”,不管有没有三角兜,都属于“直领开衩大袖长衣”这个范式。
这个体系的用处就是:进一步明确了“汉服”这一文化门类,到底是什么内容,具体地回答了质疑者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质疑:历朝历代各不相同,哪一款才是汉服?
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回答:我们复兴的汉服,本体是现代汉服体系这个体系,不是朝代罗列,也不是款式的零碎展陈,是对整个文化门类的重建。当有人再说什么“汉服都是贵族穿的”“变幻不定、没有固定款式”“历朝历代各不相同”“没有裤子”时,给他看现代汉服体系的树状结构图。
这个体系解答了今天网络上很多经久不息的争吵。比如偏复原风的与偏艺术风的互相鄙视,其实不管是偏复原风的与偏艺术风的作品,都是体系中的一个具体表现,都是有着自己的位置。
在同一范式之下,甚至是同一款式之下,不同风格有着不同的位置,发挥不同的作用。不能说,因为偏复原风的有文物支持就是汉服,偏艺术风的因为不像古人就被踢出汉服体系。
既然都是体系的支流,都是拍照时穿穿,半斤对八两,谁有资格通过开除“魏晋风”、“诃子裙”和“螺丝钉曲裾”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
这个体系还有的用处是,给现在的设计师留下了合理创作的空间,基于范式,根据现实的需求,设计不同细节、不同风格的款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款式都统一于范式之下,就像是苹果这个概念下,目前人们发现和培育出100多种品种,但是可以预见未来基于苹果的基因人们还会培育出更多更新的品种。那么 同样道理,目前“直领开衩大袖长衣”范式下面有“三角兜”和“没有三角兜”两种款式,那么当然也完全有可能生长出“有拖尾”、“高开衩”、“全缘边”……等无数种款式。
有人肯定会说,那么基于范式来设计款式,范式的漏洞那么大,那么什么妖魔鬼怪都可以算作是汉服了?当然不是,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形制体系的范式是基因图谱,那么历代汉服普遍共性特征就是性状描述。
形制体系就像是一个工具箱,使用这个工具箱,当然要根据规则来使用,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用。就像下围棋,不能使用象棋的游戏规则;游泳比赛,不能使用跳远的评价准则。
目前百里奚整理总结十八年来汉服复兴运动的实践结果,提出了“平中交右宽褖合缨、丰骨冠表垂提隐正”十六字诀,可以与形制体系进行配合使用:形制体系范式理论是骨架,十六字诀的历代普遍共性是血肉。
“平中交右宽褖合缨、丰骨冠表垂提隐正”十六字诀的内容可以参见百里奚在中国华服日论坛上的演讲。
倒是很想知道,在形制体系加普遍共性的双重建构之下,还有什么样的魔改影楼装、魔改影视道具能够混入汉服体系呢?
有人用“奥特曼也是汉服”来攻击现代汉服团队,只能说明,这些网民连现代汉服团队的文章都没看完或者看懂就信口开河。
非学术用途的朝代论,研究的对象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款式,他们解决不了也不想去解决汉服复兴面临的种种问题,比如“华服”、“清女装”等问题;他们产出的成果,也是从浩瀚的史料中撷取几片树叶,就款式谈款式,就元素谈元素,解决不了汉服产业破圈求发展的问题。
批判和开除“螺丝钉曲裾”、打断现代曲裾深衣的自我迭代过程,是汉服复兴过程中走的弯路之一,是非常明显的一次路线错误。现在正经做曲裾深衣的商家屈指可数,就马王堆曲裾孤芳自赏。什么时候拨乱反正,什么时候涌现一大批打破朝代论思想禁锢的曲裾深衣?我们拭目以待。
使用者更简单,就是喝口茶而已,不需要懂茶经,也不需要懂茶道,因为特定用途临时性地用一下就可以了。对于使用者来说,一般都是根据经济因素来选择。
处于不同层次的人群,应该有不同的准入门槛和要求。
使用者租赁了粗糙劣质的影楼装做活动,应该反思从业者还不够强大、市场还不够成熟,商家还无实力与粗糙劣质的影楼装展开竞争,而不是去责怪使用者不懂文物、不懂考据。
编辑: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