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直接用款式来做体系的建构,而要提出“范式”这一个层级的概念?在这里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比如很多国人看到汉服,第一时间想到的说出来的是“韩服”“和服”,看到影楼装、戏服、宗教服饰就认作是汉服,尽管以上衣服与汉服的款式、特征、元素差距非常大,但是不妨碍它们被混淆成了同一“范式”。也就是说,在汉服断代的情况下,今天中国人是没有清晰明确的汉服的范式概念,只有模模糊糊的历史记忆,把其它的服装体系和款式进行了混淆。
现在从款式的层面去逐一纠正国人的概念,存在很大的困难,因为款式是可以变化的,也是必须要变化的,千变万化、万紫千红的款式已经造成了诸多混乱和纷争,需要从款式这一较为浅层的表面往深处走,去建立相对稳定、特征突出的范式概念。再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树叶、花朵、果实,都是不同的款式,外表看起来完全不同,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基因,都是基于同一种序列的范式——树木。
如果用基因图谱来做比喻“范式”,那么范式的特征就是“性状”,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个或明或暗可以具象展示,被人感觉和察知,从而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的表达形式。描述范式的特征显然需要一套经过提炼之后,有内在逻辑的命名方式,而无法直接照搬古代款式的名词概念,这就需要对命名方式进行梳理。
2.由于汉服本身研究和推广都很薄弱,名词概念并未统一、规范,目前市面上、网络上的命名和名称极其混乱、复杂和自相矛盾;
3.目前市面上、网络上大约流传有6种命名的方式,有的人直接使用陪葬品(比如衣物疏、遣册等)本身自称的名词概念,通常古奥生僻、佶屈聱牙,比如“交窬”、“披袄子”;有人采用考古学文物学的发掘报告名称,一般发掘报告会联系文献做出一些很基础的判断,命名也以基础的描述性文字为主;有人采用古代文献的名词概念,比如“深衣”、“褙子”等;有人直接使用现代专家的论文、论著的名词,比如“马面裙”,就是对古代“马面”的概括性总结;有的则是大众的约定俗成称呼,比如“飞机袖”“齐胸襦裙”等;还有一种是现在对衣服的白描式抽象式命名,比如“交领窄袖上衣”、“直领对襟长衣”、“齐腰褶裙”等。
进入了工业社会的现代,由于汉服存在近400年的断代,人们已经忘记或者模糊了汉服的种种记忆,导致在回忆时,存在种种偏颇、武断、刻板、篡改、用力过度的问题。
尽管有如火如荼的汉服复兴,但是经过十八年来的实践,找回记忆或者重建范式的过程中,人们的方式方法主要集中在考古文物的考据考证上面,主要集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严重缺乏家庭社会民俗层面的日常生活经验方面的积累和推广(一直都有这样的内容,但是必须承认目前表演展示类服饰内容占据主流和优势)。
由于此类服饰风格过于强烈,并不宜将其过分拔高,我们不建议其作为主流的汉服商品销售流通,因为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大众在生活中接受并使用汉服,让汉服趋于日常,而不要再局限于摄影拍照的场景,虽然如此但又不因其名与具体时代的文物不一致而将其踢出汉服体系,只要它们还传承着汉服应有的根基,和仕女画服饰、戏服一样得以保留在这个庞大家族。
所以现在与其在这两种服饰设计支系上争吵,不如着眼于如何开拓日常生活场景和民俗礼仪场景的服饰(已经有大量的成果,但是没有占据到主流)。
不能。
正如前面所述,在汉服断代的情况下,今天中国人是没有清晰明确的汉服的范式概念,只有模模糊糊的历史记忆,把其它的服装体系和款式进行了混淆。今天我们重构体系、重建范式的目的,就是要把不同服饰体系之间的明确清晰的边界找到,将汉服从一堆混乱的古装、影楼装、和服韩服……脱离出来,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和范式观念。
汉服体系中艺术创作服饰与影楼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遵循“历代汉服普遍共性特征”。
中:中缝,前后翻折,中缝均分
交:交叠,交叠平前,切腰展后
右:右衽,交领右衽,前开右向
宽:宽松,宽袼松摆,缝齐倍要
褖:礼褖,礼衣必褖,续衽勾边
合:合袖,腹手合袖,礼服回肘
缨:结缨,隐扣系带,佩绶结缨
骨:有骨,接缝为骨,出袼趋收
冠:冠髻,冠髻宽服,颜展身舒
表:表里,虚表实里,衣锦尚絅
垂:垂褶,衣褶纵垂,忌交十字
提:提衽,布条围颈,提衽规襟
隐:隐扣,襟必齐整,扣必隐顺
正:正袷,袷形端正,不偏不褂
历代普遍共性特征中包含了本质特征,比如“交领右衽”,这些特征是有内在联系的,不是互相孤立的教条。
比如本质特征是承载历史记忆和体现民族感情的,结果设计师使劲往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服装特征做,显然就是瞎改、乱改、魔改。
一些非本质的特征,比如裙子上打几个褶子,衣服上有几对系带,都是类似于戴不戴眼镜、留不留长发的表面问题,需要设计师、市场、消费者不断地磨合,并不能成为判断是不是汉服的标准。
因此分析和判断一件具体的服饰是不是汉服时,只是以“有无出土文物”作为唯一标准可能需要打一个问号了。
审阅:现代汉服
编辑:余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