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要说汉服断代了,这是因为当我们站在整体性的历史高度,站在我们现代中国人的立场来看,“汉服”这一文化门类的确是存在断层、失忆和停滞。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礼仪应用层面的断裂,造成的后果是汉服这一文化门类“严肃性”“权威性”丧失,它不再位于国家和朝堂之上,只出现在戏台之上,民族传统服饰原有的“正式感”“仪式感”被全然消解。当清末的人们看到朝鲜人、越南人、琉球人穿着圆领袍服,反而会嘲笑讥讽对方穿得像戏子,这也是今天老百姓对汉服的最大认知:戏服;
民俗实用层面的断裂,造成的后果是汉服这一文化门类“普及性”“自我演化”“与时俱进”能力丧失。正因为300多年来,普通人对汉服的最大认知是戏服,自然在生活中、日常社交中就不会使用这个文化符号,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也是不用,就越隔阂,越是误会深重,就越不用。当一个文化符号全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思想观念中退出,没有机会发展、没有机会迭代、没有机会演化,就永远呈现出一幅与时代脱节的格格不入的模样。这就是为什么在汉服最早兴起的时代,被人攻击得最猛烈的说法就是“不合时宜”;
实物传承层面的断裂,造成的后果是汉服这一文化门类无法自证其“完整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即使到今天,依然有很多服饰史研究者还是秉持着“一个朝代一种款式”“历朝历代线性更迭”的观点,他们不停地向大众传递和灌输朝代论,持续不断地将汉服体系切割为不同的朝代。他们并没有认知到汉服是一个体系,是一个文化门类,而不是一个个零碎的款式。他们认为,古代服饰留下来的实物很少,资料相对来说也很少,而清代及以后留下来的服饰实物很多,资料相对很多,所以看起来做清装更“古董”、更“传统”、更“历史价值”一些。这就好比,恐龙灭绝之后,我们今天看到的鸡鸭与恐龙的一个分支有基因上的相似,而且我们对鸡鸭非常了解,所以我们今天就指着鸡鸭说——看,这就是恐龙——荒谬至极;
社会大众观念层面的断裂,可以认为是最为致命的环节,造成的后果是文化意义与文化符号直接分离甚至是背离,从而彻底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这种断代,不是指实物形态完完全全地人间蒸发,咔嚓一声整整齐齐地切掉,而更多的是指从实体应用到观念认知的全面消失和异化。这种整体性的文化断层,是几百年来历史的结果,是我们真切感受的社会现实,不是用一件文物、一件古董就能否定的。很多人包括从业者和研究者,总是拿着清女装与明代女装的源流演变过程来论证汉服没有消亡,以及清女装是“清制”汉服。且不说清女装是异化的结果,既无传统性(违背汉服本质特征),也无民族性(有清一代汉服始终处于“非法”状态)的一种古装,正如稀疏的几根头发不能改变秃顶的性质,盆栽的树枝也无法洗白和掩盖整个森林被毁的事实。
这是今天“穿越”“日韩服装”“演戏”“道士”“寿衣”“奇装异服”……等一切冷嘲热讽的根本来源。我们认为重构消亡的传统,表面上是重新设计可以广泛应用的汉服,实际上是改变和重塑人们对中国民族服饰、传统服饰的认知。改变人们长期以来极其割裂的认知:中国只有“古装”和“清装”,然后就是修身时髦的旗袍。
改变人们多年来根深蒂固的认知:清以前都是乱七八糟、变幻莫测的服饰文化,清代留下的实物就是自然的、唯一的、天经地义和真实优秀的“5000年正统延续”。
在今天建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的时候,民族性不是最重要的,现代文明性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因为汉服消亡了,挺可惜的,我们要去复兴它,而是因为今天时代呼唤焕然一新的中国形象、社会发展需要重新梳理5000年的文明史,才会出现汉服的声音和行动。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来看,站在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构建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最核心的是梳理和提取中华5000年文明史最突出最能表达优秀和奋进的文化符号(去封建去等级),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全人类,这样才能立于世界民族服饰之林。而清女装最大的问题是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代表性服饰,本身是在高压环境下的异化文化符号,它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代表着晦暗压抑、屈辱挨打的文化符号,它面向不了未来、面向不了世界、面向不了全人类,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构建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的内容。
综上所述,在不断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1] 的今天,寻找到具备现代文明性的合适载体是至关重要的,汉服这一项历史命运多舛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巨大的价值,这块璞玉闪烁着普世的文化意义,值得我们今天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时,予以关注和重视。
[1] 陈来在《守望传统的价值——陈来二十年访谈录》,103页,中华书局,2018年,103页:“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价值传统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生命得以延续的精神基础。因此,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编辑: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