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
(沈从文先生认为:可能为宋人所画而非五代时期画作)
女伎:着装打扮同《梦华录》中角色有所对应。其服饰腰身比例、袖口宽度、圆领袍形制以及腰间配饰等都对历史有本真且细致的还原。
北宋时期的“青色”:有学者认为,青色在宋代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青”在五行之中排第一位(青赤黄白黑)。古城门中,东门也被称为“青门”,地位非常之高。这一时期,有着复古倾向。复古而“变古”,变古就是创新,就是将古代的文化精华传承下来。因此,青色有了非常大程度的复归。
青色?“天水碧”?:南唐李后主有位妃子在做衣服染布时,布料落在了外边,沾染露水染出青绿色,称“天水碧”。因此,北宋中早期,女子着“天水碧”色变成了风尚。
上图可看出内衣形制,为低胸样式。宋代服饰没有受到太多理学影响,但是有理性倾向,可称为“理性时尚”。
窄袖是普遍特色,体现“便身利事”。方便活动的同时体现儒家礼仪色彩。
《孝经图卷》(局部,北宋,李公麟)
上图为艺伎的另一种着装形态。袖子较窄,裙腰上提,类似于唐代高腰掩乳裙。因此可以看出该样式并非唐代独有,在后期也有所传承演绎。
思考:上图胡服形象中,上衣依然是窄袖形态,与汉人普遍穿着的窄袖有类似之处。是否是汉人汲取胡人的服装精华?
《女孝经图卷》(局部,北宋,佚名)
图中女性服饰以交领为主。与女伎窄袖着装对比,《女孝经》图卷中女性身份、地位较高,因此图中人物衣袖较宽,宽大的袖子只有在宫廷里,在等级较高的人士身上,或是在一些特别的礼仪场合才能看到。
披帛:有学者认为宋代披帛少见,但由古画可发现女装大多都有披帛,只是在从事苦力的女性身上不多见。
《盥手观花图》(宋,佚名)
腰间巾帕:宋代在室或外出男女装上的标准特征,可体现出巾帕类饰品的流行,进一步展现宋代服饰文化的文雅之气。有专家指出,这一时期的流行趋势“尚文尚志”,既文雅又质朴,是中庸之道的完美境界。
《摹张萱捣练图》(局部,北宋,赵佶)
《捣衣图》(局部,南宋,牟益)
宋代女装中的“类唐代风格”:从发型、发饰以及色彩基调,都可以看出典型的宋代写真风格。宋、元画家有一个习惯,喜欢用当下的社会事实、事件来表达过去的主题。
从中也可以看到宋代线描图越来越多。水墨画的大留白从北宋时期开始越来越好,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把中式美学境界提升到非常高级的层面。
《西成图》(局部,北宋,乔仲常<传>)
普通百姓裙子较高,便于劳作劳作,有着装职业化的倾向。
《唐僧取经图》
(局部,元,王振鹏<传>)
上图为元朝画作,可看出穿着上对宋代的传承。有披帛存在,为高腰掩乳裙,头上裹一头巾,头巾是宋代的着装典型。这个时期,前朝的各种衣着形象都有所体现,是一种创造性的再现,一直延伸到元朝。而后,明朝会出现一些其他的个性,但衣着丰富程度不如宋朝。
宋朝服饰达到了“衣冠上国”的本质化、里程碑式呈现。宋代有“百工百衣”之说,不同行业有不同制式的服装。从上到下,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繁荣发达的景象,服装服饰层面是超前的繁荣,超前的多样化。因此有学者指出,我们现在想要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对宋代的复兴。我们中原地区文化科技的复兴,就是要重现汴京时刻!
厨娘:形象多样,多为窄袖短衣。
《东京梦华录》载:“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俗谓之‘焌糟 ’。还有记载:“厨娘更换围袄围裙,银索襟膊(类似下图,图中带子)……
《货郎图》(局部, 北宋,徐崇矩)
可以在同领域比较一下男服,充分感受烟火气十足的北宋。上图货郎卖的是饮品,在北宋称为“饮子”。
《蚕织图》(局部,南宋,楼璹<传>)
工人:可有男女工人,是“百工”重要组成群体,前述厨娘也是其中一种。
仍以短衣窄袖为主,上衣常扎腰间,穿浅口鞋,束高髻,男装常裹头巾。
《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张择端)
宋代裤子多为白色,且有多种形态,有“开裆裤”,也有“有裆裤”。同时犊鼻裈也大量存在,并传播到了亚洲很多国家,可从日本的着装形象中看到犊鼻裈的存在。
《山庄图》(局部,北宋,李公麟)
北宋哲学风尚,儒释道融合。士人服饰与道士服饰有所相似。
敛巾:头戴敛巾把头发捆起,不强调发型存在。
白衣书生:士人多穿白衣,学生与大量市井文人多穿青衣。
《人物册页》(局部,宋,佚名)
上图可以看到宋代社会的鼎盛境况,生活元素非常雅致。挂画、插花、点茶、焚香……生活十分丰富。
“风俗典礼,四方仰之为师。”当时,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非常发达,出现了博士、教授这样的称呼。同时,宋代职业已经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高峰。从刚才的职业化着装也呈现出来,宋人的职业管理意识、管理手段非常先进。“百工百衣”体现了宋人对生活的讲究,对自己职业、对消费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职业技能水平的肯定。因此,这些职业着装都值得现今社会所学习,是一种我们今天还没有达到的状态。
文献记载:
前述图例对宋人生活风貌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实证。这种风貌,来自于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是宋人职业管理意识、管理手段的先进之所在,且体现了宋人的一般性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是对社会消费与职业生态的关爱所致。还可以借助文献记载深化该方面认识。
《东京梦华录》载:“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精装插图本》
社会文明高度发达,文化与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其“风俗典礼,四方仰之为师”【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 梦粱录 都城纪胜 西湖老人繁胜录 武林旧事》之“都城纪胜”部分
“唐以前,……食物没有滋味,器物拙劣,衣服也一定很邋遢。……宋代以后,社会进入了景气的时代。”【日】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服饰发展迎来了中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特别是以东京(今开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服饰类别极大丰富,各行人群衣着也等差鲜明,和谐有序。为人们的高品质生活做足了管理支撑。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总结说:“宋人的生活,……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更接近于我们现代的生活。”
物象遗存:
古代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大多数是上层阶级所属,极难发现平民阶层相关内容,而宋代却有些许存留,前述图画与实物均为此类。
《斗浆图》(局部,南宋,佚名)
北宋饮茶风尚:
当时饮茶有非常复杂的功夫。我们今天就是泡茶叶,过滤掉茶叶之后喝茶水。但是北宋时期不叫茶水,不是水的状态,而是“浆”的状态,所以叫《斗浆图》。这个“浆”就是把茶最精华的部分留下来。
“斗浆”就是斗谁的茶的功夫更足。这个茶浆倒下去之后,如果表面上有浓浓的泡沫,且非常持久、不会消散,这说明技术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而且喝茶也有一个非常高品质的环节,要观察、要品、要闻。所以这样的一个场景在大街上出现,说明宋人都非常重视高品质生活,跟我们今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着共同的意义。
《豳风七月图卷》(局部,南宋,马和之)
凿冰场景,《诗经》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高平市开化寺壁画(局部,北宋,郭发)
上图可看出人物身份较高,短衣为长衣扎在腰间所形成,为便身利事。往后,普通民众服饰有逐渐缩短之势。穿白色麻鞋,为麻煮后变色形成。此类麻鞋从普通民众到公差都有穿着,并非影视剧中,所有人物都穿靴子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兵卒还是士商,都重视首服、足服,有满满的传统文化信仰。宋哲宗及其以前,“盖在国朝,帽而不巾”。
由中日比较更可知宋代文化的强势影响:
编辑:卢嘉琪
审阅:汉服世代、黄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