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词诞生于某篇所谓的考据文章,那个文章里面陈述“破裙”就是唐朝时流行的间色裙的名称,并引用了诗人寒山的一句诗来作为论述依据。
并不是。
通过这篇所谓的考据文章,我们总结并分析了两大方面的问题。
它在古代有且只有一个意思:破旧、粗陋的裙子。它的出现本意和炫富没有一点关系。我们先来来看看这篇文章被当作“破裙”证据而引用的这句诗:
“只为著破裙,喫他残棓摟”。
“只为”大白话就是“只是因为”;
“著”通“着”,穿上的意思,如《乐府诗集·焦仲卿妻》有写:「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
喫【chī】在这里指的就是吃、饮的意思,《玉篇•口部》:“喫,啖也”,
《篇海類編•身體類•口部》:“喫,飲也”,唐·杜甫〈送李校書二十六韻〉有写:「臨岐意頗切,對酒不能喫。」
棓【bēi】,这里应该是指的是杯的意思,【集韻】里面写:“音杯。義同”。
摟,就单个字义来说是搂,聚拢的意思。但是,严谨起见,笔者查阅过这首诗不同版本的资料,关于后半句的字各有不同,有写“吃他残餢䅹”,也有写“吃他残䴺【麦+娄】”的。
餢【bù】:餢飳(tǒu ),指的是用发酵后的面做的饼,《集韻》有写:“餢,餠也”;
䴺【bù】,指的也是饼,《玉篇》有写:“䴺,餠也。”,通餢。
【麦+娄】它同样指的是一种饼,《韻會》有写“音塿,餅也。”
残,就是残余、剩下的意思,这个直白,无需解释了。
综合以上资料可以得出:
可以合理推断最符合当时情况的诗句字体写法应该是“残䴺【麦+娄】”而不是“残棓摟”,“䴺【麦+娄】”就是一种饼,吃他残䴺【麦+娄】”的意思就是吃他人残余剩下的饼,这样的解释比节衣缩食通畅有逻辑多了,尤其是结合上一句诗时就更加清楚了。
除了以上的逐字分析解释外,该句诗重点在于“破裙”这个词,那个文章认为是间裙的另一名称,事实上,这句诗里面的是破旧的裙子,为什么这么断定呢?这个就得从语文阅读理解开始,我们从小学开始就要进行语文阅读,最迟到初中也会学到,老师们都会教我们一个基础技巧,那就是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去解读整首诗的意思。
我们来看看“破裙”这句诗的完整前文是这样的:“昨日会客场,恶衣排在后。只为著破裙,吃他残餢䅹。”,会客场指的是接待客人的场合,就是宴会场合;恶衣,指的是破旧或粗劣之衣,《论语·里仁》有写“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个是和后面的破裙一词相呼应的;
不独古代,就是说现代宴席,后面入席的人吃的菜品肯定都是不如前面的菜品刚出炉时刚刚好,有时候还是别人吃了一大半,所以被排在后面入席的自然就是不被看重;
然后,为什么被排在后面入座呢?
后两句就直接指出,无关人品道德,“只是因为身上穿着破旧衣裙,所以被看人下菜碟、差别待遇,排在最后入座,吃残羹冷炙了”,这里非常清晰明了的写出世态炎凉、人间百态的丑陋,和那个文章里面写的所谓“妇女为了著破裙,甚至节衣缩食都在所不惜”根本扯不上关系。
再者,要了解整句诗真实表达意思,还得看看寒山这位诗人生平,他原是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据说是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自号“寒山”。他的诗通俗易懂,蕴含人生哲理,讥讽了时态,所以结合上面整句诗的意思不难看出寒山本意是要嘲讽世人纯以衣裳好坏去区别对待的势利之举。
所以,按某考据“破裙”文所写的妇女为了穿豪奢“破裙”节衣缩食,逻辑讲不通啊,谁参加宴会会“节衣缩食著破裙”就是为了“排在后”吃他残羹冷炙的?
这个思路就不是正常思路。更别谈什么炫富之举,假如“著破裙”是炫富的话,为啥还被人瞧不起安排吃残羹冷炙??假如诗句里面“破裙”是指奢侈品裙子,那穿着它参加宴会却遭人冷遇,整句诗又要表达什么意思?莫非是要表达因为你穿好衣服参加宴会以示尊重主人却被主人鄙视吗?
不独是寒山那句诗里面“破裙”指的是破旧裙子的意思,其他不同朝代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各类记载中,也是同样的意思。摘录一部分记载,让我们来看看“破裙”一词在古代使用时往往是什么意思:
唐朝窦梁宾的《喜卢郎及第》:“晓妆初罢眼初瞤,小玉惊人踏破裙”,小玉刚梳妆完毕,有人来报卢郎及第的好消息,诗人为了突出小玉的惊喜激动之情,而写她情绪过度之下踏破了裙子,很好的描述出她的心情,和诗名中的”喜”相呼应。
宋代戴复古的《罗敷词》:“举头桑枝挂鬓唇,转身桑枝勾破裙。”,这里指的是被桑枝勾破裙子。
蒙元时期的僧人写的《了堂惟一禅师语录》中《懷古十首寄大宗西堂》:“芭蕉庵中泉大道,禪子來參無異談。直示汾州奇特事,解懷抖擻破裙衫。”,禪子就是僧侣、修佛者,这诗的大意就是僧人和人聊天,聊到兴起,有肢体动作之下带动了身上穿的破旧裙衫。总不能是诗中的禪子为了炫富而“节衣缩食著破裙”吧?这并不科学。
满清时期的浦琳写的《清风闸》写道:“五爷进房,四面一张,没有东西,心生一计,拿了一条破裙子,将马盖一包夹着,……”王二娘称了二两银子把皮五爷,不放心,要打开来看看,觉得臭烘烘的。开来,原来是一个大马盖!”,文中的马盖和臭烘烘联系起来,再结合后文内容,应该指的就是那时候的马桶盖吧,所以,拿破裙包马盖,显然是不值钱的东西才拿来用,这里依然是破旧裙子的意思。
满清张杰鑫的《三侠剑》:遂说道:“你看我这件破裙子,绛紫色的,现在都没有人穿啦……”,依然是破旧裙子的意思。
近现代的许啸天所作《唐代宫廷艳史》:“回头看时,那卧房已全被火焰包围了。他夫人身上,只穿了一件小红袄儿。寒夜北风,甚是难禁。只听他夫人一声哭一声唤着,元土会没奈何,鼓着勇气,再冲进屋子去,在下屋子里,拾得了几件破裙袄儿,拿来与他夫人穿上,暂时抵敌了寒威。”,里面的角色冲进去被火焰包围的屋子里面捡得几件被火烧破的裙袄儿穿上御寒,这里毫无疑问,破裙在这里也是指的是破旧的裙子。
总之就是翻遍古往今来的书籍中,但凡是使用有“破裙”一词的,全部都是指破旧裙子的意思,没有看到和“炫富”、“间裙”相关的文字。
从诸多史料可知,特指某种裙子款式时,并没有单独使用“破裙”一词的。史料如下:
《旧唐书·高宗本纪》:“糜费既广,俱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敌,常著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
《册府元龟·帝王部》:“六年四月诏曰:……朕思以恭俭克己?……耗缣缯之本资、锦绮之奢,……及大纟间锦竭凿六破已上锦独窠、文纱四尺幅及独窠、吴绫独窠司马绫等并宜禁断……”
《唐会要》卷 三 十 一:“... 綾羅縠。五色線?履。几?色衣不過十二破。渾色衣不過六破。”
《新唐书》志第十四 车服:“... 罗、縠、五色线鞾、履。凡裥色衣不过十二破,浑色衣不过六破。”
《类说》:“... 梁武帝造五色綉裙,加米防珍珠为餙,隋炀帝作长裙十二破名仙裙 ...”
《群书考索》:“... 及庶人不服绫罗縠五色线鞾履凡襴色衣不过十二破,浑色衣不过六破 ”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历代史料里面特指间色衣裙时都没有单独使用“破裙”一词的,反而是数字+破这个组合频繁出现。
那么,破这个字在这里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破,有破开的意思,在汉服裁剪里面,则指的是将一整幅布一破为二,这个是有史料记载的,里面非常明确写了:
《颜元集》有写:“长裙用极粗生麻布六幅为之,六幅共裁为十二破,联以为裙,……”
《读礼通考·卷三十一》:“長裙用極麤(cū,粗糙粗劣之意)生麻布六幅為之,六幅共裁為十二破,聫以為裙,其長抛地,其邊幅俱縫,内向不緶邊,準男/子衰裳之制 。案事物紀原隋作長裙十二破,今大衣中有之,然不謂之幅而謂之破,意其分一幅而為兩,也故擬其制如此,然古禮婦女亦有衰,不若準衰。”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书籍里面非常明确的指出了什么是“破”,以及不同破数的裙子制法。
然后,再拿这个史料对比一下传世的各类间色裙文物图片,就可以发现史料记载的内容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画像还是人俑,诸多间色裙的每一片下摆宽度并不宽,而且每一片的裙摆宽度和与腰头相接的头部大小差距不大。
根据“破”的剪裁做法,估计每一片下摆顶多也就是在二十厘米左右宽,它的裙片裁出来的效果是和画像、人俑着的间色裙大小比例效果是相符合的,如果是采用一整幅布做每一片分裙片,反而裙片上下大小差距过大,
为了更加直观,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同下摆的宽度的分裙片裙示意图(如下)。
做一片式的间色裙,在设定布幅宽度约在五十厘米宽的前提下,以胸围92厘米为例、身高约165的人做六破裙为例,胸围尺寸需要做可以围合一圈半的,也就是92+46=138厘米, 六破即是十二块分裙片,138除以12等分得出每一块分裙片是11.5厘米,如果是使用一整幅布做的分裙片和使用破开裁剪的分裙片的大小比例是明显不同的。
我们从下面的简单示例图可以发现,以破开式分裙片的方法做出来的裙片和唐朝画像、人俑上的间色裙大小比例是非常相似的,而用整幅布做的分裙片则是明显和画、人俑等上的间色裙片大小不相符。
单纯对比裙片大小比例图,非剪裁图
而根据“破”这种裁剪方式做的,布幅破开成两块分片,然后拼接缝合成片裙,如果是使用两种颜色或者以上做的间色分片裙,则根据破开的布幅数目来定名,如采用六幅布破开做的,则称六破间色裙,如无间色,则称六破裙,其他依此类推。
那么多破诞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多破裙的诞生,一开始是为了节省面料的。
因为在古代,生产力水平和人力的不足,布料产量是很低的。低到什么程度呢?用一组简单粗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如汉朝,《孔雀东南飞》中有写:“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古代是四丈为一匹布,汉朝时一丈约为2.31米,诗中刘氏三天织出五匹布,换算成现在的布料就是宽1.5米左右、长约15.4米左右,而这个速度还是快速的;但是要在现代,一个纺织厂机器操作一天可以生产出上百匹布不在话下,这个上百匹换算到汉朝时候,大概是需要大概324个刘氏织上三天三夜才行,而在现代,像这样的工厂不要太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今布料生产速度的巨大不同,用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就是亿点点差距,因此,布帛在古代是硬通货,大多数时候是可以充当钱使用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史料上面写道某位君王为示恩宠而赏赐了多少匹布帛给某位大臣,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甚至,在一些特殊时期比钱都好使多,毕竟衣食住行,衣是在首位,人类生活离不开它,遇到战乱,钱花不出去,但是布料绝对可以换来东西。
正因为古代的布料生产速度慢,加上染料贵,因此多破裙诞生了,它从裁剪方式上比整幅布相对的省料子同时又能得出来比较好的裙型效果,遵循这个思路,间色裙一开始出现也很可能是出于不浪费的本意,因为拿布料做衣服时,不可能说每次都恰好用完一整匹布,那么剩下了一点布料又不足以做一整件衣服时怎么办呢?间色裙恰恰是可以将剩下的布料合理利用,拼合起来做成一件完整的衣裳。
但是不可避免的,事物往往是从简到繁的,人民富裕了之后,裙子花样就多起来了,所以大裙摆、拖地长裙都出来了,多破裙也不例外发展到用料奢靡的程度,做的分裙片越来越多,做的分裙片多,意味着使用的布料就会增多,所以才被唐高宗斥责奢靡了,并不是因为间色裙原本的款式用料奢靡。
综上所述,通过大量的史料,我们可知“破裙”一词并不是间裙的称呼,也不是对布幅一剖为二再拼缝的裙子称呼,“破裙”这个从古到今都是带贬义的词汇,这个词汇从古到今就是指“破烂的裙子”,我们今天在弘扬历史优秀文化传统,不能自己骂自己的裙子“破破烂烂”啊。我们要讲历史文化,需要懂历史文献,不能随便找个历史名词(甚至找了个贬义词、甚至断章取义)就说自己在弘扬传统文化。
那么有人问,我并不知道一条裙子到底用了多少幅布,破了几次拼缝起来的,该怎么称呼呢?倘若在不确定裙子使用的布幅数目时,要为这种裁剪方式做出来的裙子命名的话,可以使用今天描述性的方式,直接称之“多破裙”、“多破间色裙”,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又不会产生歧义,并与其独特的剪裁方式相合。要讲考据,要讲历史文献,要讲究地用古代名物训诂和专有概念,那么请严谨地、严格地按照古人的命名方式称呼;如果只是一般性称呼,则可以笼统地用用现代的命名方式描述性词汇“多破裙”。总之要装有历史文化就请使用正确的历史名词,要一般性描述就用现代名词,而不是半文不白、似懂非懂地使用古今都带有贬义的“破裙”这个词汇。
编辑/美工:凉茶
审阅:汉服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