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反而大家对汉服的认同感没那么高?
不少人感叹:这个世界对汉服文化是不公正的。它被发现晚,就好像在这个世界上晚到了一步,上不管下又乱,要么是象牙塔里的美丽华裳,一般人鲜能去触碰;要么就是人们通过平面构画出来的服饰,大多也没经过验证。
再看汉服这十几年,难吗?是真的难,因为这条路上并没有先例,是不少人摸着石头过河,踩了不少坑,才有如今的坦途。那么为什么时至今日,这个文化背景下还存在这么多不可调节的矛盾?当然,这里说的认同感,不只是对汉服的认同,还有汉服群体的认同,以及推广汉服行为的认同。
我认为汉服是文化,是生活,同样也是民族文化和身份的认同,但却不免会被冠以民族主义的攻击,对于女性,甚至会将性别的有色眼镜转移到此处,认为女性穿汉服并不是为了文化,而是为了当仙女、臆想,连穿法不同也会被误解为是古装剧或是和服、韩服。
就连汉服自身对自己也是要求不同的,有复原也有创新,说是百家齐放,但其实却是明争暗斗,总有极端者拿着话题挑事;社团和社团之间也是剑拔弩张,做不到团结更限制互相发展。
但是换在另一种环境下,显然并没有复杂,反而主张民族服饰的重要性,比如在国外,常在异乡的人往往有这样的一种倾诉,就是怎么找到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或者是在传统节日,那么服饰就是一个非常外显的所在,我们可以借由穿着怎样的服饰来区别你来自哪里,代表了哪个种族的文化,甚至通过服饰搭配、配色就能了解到你的审美和情绪,这样富有多层次的文化要素,在传统文化里也是一种典型。
但为什么在中国人聚集的本土,却很难有这样的感触和情怀?或者是在这个多元的背景下,我们的精神寄托已然足够,无需去找太多的文化元素去承载,在汉民族群居的地域,我们无需再去证明我们来自哪个民族,我们对彼此的身份已无差别,所以对民族文化也不会有太多波澜。这是我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个人选择,也是认同差异形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所以哪怕国内人群基数大,但是也不会有老外对穿汉服的国人那样的文化认同感。我们在一个环境里,不断把细节放大,从矛盾里不断在找存在感。但历史来看,这种行为其实是有利、推动发展的,正因为有争议,才会推动其发展,反而太peace的环境中,很难有所突破。
同时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在复杂的环境里,更多人可能也就把它当做小康及以上级别的消费享受、小众人群的狂欢,又比如很多人容易被各种外在的眼光误伤,也有人只会把它当做兴趣和消费爱好,这些都是不利于一项文化长远发展的。
那么未来会有哪些变化能让这种情况变好呢?一种就是官方研究的力量,他们掌握更多的原始资料,是最有利于突破目前汉服认知发展的群体;再者就是民间变得更好的力量,当多数人抱有一致目标,希望它变好的时候,那么一切不利因素也会随着时间消散。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摆正态度,不是为了个人实现和宣泄,而是汉服文化真正能够实现。然而,这也仅仅只是理想而已。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强大到能捍卫一项文化,所以当下能认同的,就是身边的彼此了。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有一种拥抱取暖的温暖呢?不过,也所幸,还好有彼此啊。希望在老了之前,能看到它繁荣复兴的景象吧。
旧渔
撰稿人。策划者。
对古老事物有追逐执着之初心
杂志《汉服时代》主编
温州市汉服协会会长
微博名/ 东晋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