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裁|周塘桥南宋墓出土服饰若干细节
一
黑色缠枝牡丹纹罗交领袍
先放文物图片
黑色缠枝牡丹纹罗交领袍打开状态 非展厅图图源常州博物馆
黑色缠枝牡丹纹罗交领袍闭合状态 非展厅图图源常州博物馆
1、下摆特点:
因为是暗纹织物,连接花朵的位置线,对比下摆线,很容易看出下摆比较平直,没有明显的弧度起翘线,这是那个时代对上衣下摆剪裁的基本范式,也可以说是宋代风格下摆。
下摆细节展厅图
2、对花工艺:
文物展开所呈现的内部结构,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件交领袍在剪裁缝纫时运用了对花工艺。从现况看衣服下半部分对花不是很工整,上半部分情况好很多,猜测应该是经过近千年的地下复杂环境导致变形错位,难以恢复到彼时的真实模样。
衣身展开局部展厅图 图源见水印
放大图片仔细观察其中缝似乎采用的是劈缝工艺,由于没有近距接触实物离观察不能百分百确定。但以幅宽为基础制作衣服的方法,从缝份上判断是能得到印证的。
黑色缠枝牡丹纹罗交领袍(后中局部) 非展厅图 图源常州博物馆公众号
从网友拍的高清大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制作细节。
领襟局部细节展厅图
3、护领工艺
常州博物馆这次对出土衣物的展陈方式做了较大改进,把前开式衣服左右衣襟打开,这一改进让我们看清了内部结构,在特展之前官博还贴心地发布了一张左右衣襟合上的平铺照片,因此我们得以比较完整地观察领缘内外结构来对照进行推测。
仔细观察交领袍的领缘是由三层构成,即一层领缘加两层护领。第一层原身布领缘是完整结构的领缘;第二层是异色布包裹第一层领缘的护领,其长度与第一层基本相等,其宽度,表面约为第一层的2/3,里面宽度约1厘米之间呈细长条状,;第三层的护领长度约在锁骨处,表面里面宽度基本一致,约第2层1/4。
领襟细节展厅图
除了领缘及护领结构外,我还注意到第二层护领的收尾方法,是将护领裁片两端直接向内折角收边,这一手法简单利落,充分证明护领的功能性和可拆卸性。
4、模拟实验
护领缝纫制作步骤:
注:由于拿了一件旧衣服来做领缘标本,请读者谅解
第一步:准备好一幅护领裁片,预先熨烫内外两端的缝份及左右末端的折角;在缝纫完工的领缘内侧(即衣服的反面)和护领裁片的正面相对缝纫一道线,此道缝纫线可以采用缝纫机。
第二步,将护领沿缝纫线反折到衣服正面。
第三步,整理好反折过来的护领裁片,可以先采用珠针将护领裁片与领缘固定,再用手针运用暗缲针法将护领裁片与领缘缝合。
第四步,将护领末端沿领缘两端折角收边,同样采用暗缲针法。
翻过来后正面呈现的护领形态。
二
米色绢抹胸
米色绢抹胸展厅图 图源见水印
网友@南云鲸鲸鲸拍摄的这个图片特别好,能完全看清制作上的细节。
抹胸制法
1、裁片纱向
抹胸的主体在一匹绢料上运用整幅正裁获得一幅方布裁片,然后将方布旋转45度呈菱形,菱形裁片左右对角位于人体腰部,在此处各安装一条长系带正好在腰间系结固定。因为绢料是平织物,近观特别容易看到纱向。
绢抹胸的纱向、折叠部位缝纫线迹及褶裥形状细节展厅图 图源见水印
2、以折代剪
运用以折代剪的方式,将菱形裁片的上下角分别向内折叠一定份量,再用针线将折角缝纫。上端左侧安装一条长系带,右侧安装一个套环,系带绕过颈后穿入套环系结固定。以折代剪这种简单独特的制作方式是非常典型的汉裁制衣理念的体现。
3、褶裥工艺
为了适应人体圆润的肚子,在抹胸下端的水平线中间打了一个工字褶,开衩在内、光面在外,而且仅在褶子部分缝纫固定,这种简约手法运用得实在是非常巧妙。
米色绢抹胸反面褶裥细节 非展厅图 图源常州博物馆公众号
我观察到一片式抹胸在褶裥工艺运用上,男女装的处理手法有所不同,男装褶裥在下端中间,女装褶裥在上端中间,这种设计是充分考虑到不同人体的生理特点。
南宋高淳花山墓女装抹胸,红圈是打褶位置 图源网络
感谢观看,由于网上观展存在着局限性,错误在所难免,还望亲临现场的网友们多多指正!
文案:汉裁
审阅:汉服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