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子們至今仍然會問,馬面裙是一片式還是兩片式?可見兩片式這個名詞,因為商家做的裙頭分開的套穿裙子也用了,以至於裙身分離成兩片的馬面裙,就顯得格外尷尬。
文章會從淺到深的跟妹子們介紹一下馬面裙。文章會分別談論:
1、定義:什麼是馬面裙?
2、名稱由來:馬面裙為什麼叫「馬面」?
3、裙門寬窄:馬面裙裙門要多寬呢?
4、裙襬問題:四米襬和六米襬
5、褶子問題:平行褶與梯形褶
6、去年把我繞暈頭的裙子們:馬面裙、百褶馬面、百迭裙的區別
這裡所謂兩片式,並非指商家做的套穿式的兩片式齊腰褶裙,而是兩片布重疊,裙頭相連成一片的裙子。要知道目前出土漢族裙子都是一片式的圍裙,套穿式的筒裙還沒有文物的支持。所以我們講兩片式的馬面裙,不要想到商家做的兩片式齊腰裙啦!
而馬面也跟一般人想像到的馬沒有關係。「馬面」其實是建築上的詞彙,以下引用維基百科:
在錢樟夫人華氏墓的文物還沒展出之前,我們能看到裙門最窄的馬面裙是王洛家族徐氏墓的13公分,而裙門最寬的馬面裙可能是徐蕃夫人張盤龍墓的38公分。華氏墓的文物更是讓人驚嘆,裙門竟然只有5公分寬。也因此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知道,馬面裙的裙門寬度,是相當自由的,絕對沒有跟著腰圍走這種事。
先來看一下明代的數據,明初的時候裙子大概是這樣。
之後用的面料逐漸增加,像是弘治年間寧靖王夫人的裙子,有兩條都明白寫了,單片用三幅半織物拼成,總寬210公分左右,全裙用布量大概是4.2米。而像是定陵也有出土用三幅半拼成的裙子。
再來是,個人覺得炸褶與否還是與版型有關,不要說平行褶一定炸褶,梯形褶一定不炸。我也看過炸翻天的梯形褶,沒炸褶的平行褶。
馬面裙的褶子打法有兩種,一種是上下等寬的平行褶,一種是上窄下寬的梯形褶(或稱喇叭褶)。下圖白色裙子,就是平行褶的做法,而紅色這件,則是梯形褶。
◆寬裙門的馬面裙,應該搭配梯形褶。
◆窄裙門的馬面裙,應該搭配平行褶。
裙門的寬窄如何認定,假設一邊的褶子區小於裙門寬,那就是寬裙門,應該搭配梯形褶。如果一邊的褶子區大於裙門寬,那就是窄裙門,應該搭配平行褶。
而去年底前華氏墓出土的百褶馬面裙,展冊線圖明確標示,裙頭長度118公分,下襬寬160公分,外裙門5公分、內裙門分別是22、20公分,中間接疊處內裙門外露5公分。另一件馬面裙,裙頭長度139公分,下襬170公分。無論是展冊數據或是文物現場展示的狀況,都呈現一種窄裙門搭配梯形褶的狀態。
平行褶和梯形褶上身到底有何不同呢?以下都是未著襯裙,只穿襯褲的單穿效果。
我們知道明代衣長的趨勢是從短逐漸變長,嘉靖年間大概還是80-90公分左右,到了萬曆年間已經是100公分上下,到了明末已經是120公分。因為衣長的變化,在萬曆年間出現寬底襴的寬襴裙子。
隨著衣長變長,裙襴由寬膝襴往寬底襴發展,裙子也從蓬蓬裙轉變為修身貼合的百褶裙,因為長衣+蓬蓬裙是比較卡的,短衣服搭配蓬蓬裙比較有整體性,這是兩種不同的輪廓追求。當然由這衣長的發展,歸結出:短襖搭寬膝襴的裙子,長襖搭寬底襴的裙子的結論,是很正常的。
不過要提醒一下,萬曆年間寬底襴的織金裙子發展出來時,挑線裙也開始興起。到了崇禎,時人已經認為織金是暴發戶審美,而不再流行了。今日漢服並非明代服飾史,應該更注意的還是整體穿搭的和諧。
(有小夥伴問我,舊文有搭配建議的總結,為什麼新版沒有。主要是因為隨著華氏墓特窄門馬面裙的展出,以及王洛家族墓資料的成書,讓我覺得裙門寬窄與褶子關係,未必有那麼強烈的時代性,打褶方式也是,於是就拿掉了。而且所謂的總結,其實只是個建議,減少新人的困擾,沒想到會有新人會直接拿著這個資料去攻擊店家,那還不如不要總結。)
百褶馬面裙其實就是馬面裙,結構上都是兩片裙身分離,裙頭共腰的,只是一般常見的馬面裙,打的褶子數多半是3~5對,華氏墓的褶子多達19對,所以被稱為百褶。我們知道馬面裙的裙門寬度,也是隨性的,華氏墓的裙門寬度雖然只有5公分,然而他還是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