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孩提时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过一些关于设计和制作服装的理想。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的理想渐渐褪色,让步于柴米油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国,街边量体裁衣的小店逐渐销声匿迹,奶奶和姥姥的缝纫机蒙上了灰尘,商场里随处可见制作精美的成衣向你的钱包招手。
服装业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汉服也不例外。在草创之初,卖家买家之间反复沟通,共同商议的友好场景早已烟消云散,批量生产的年代随之来临。“国潮”“汉服热”悄然兴起,各路人马纷纷觊觎起“汉服”这块蛋糕。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商家乃至设计师本身并不能够掌握汉服的相关知识,出于商业目的,一味追求“爆款”“联名”,将清宫服饰挂上“清汉装”的名牌,把影楼“仙服”当作汉服售卖给消费者,由此而引发了诸多不满。不少同袍纷纷吐槽:早知如此,当初不如自己做设计。
答:如果不把最初的理论知识积累算在内,服装设计的第一步当然是从设计图纸开始。这其实是工艺美术范畴的东西。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一些比较好看的设计图,其实都是设计师一点一点磨练出来的。首先你要对人体、素描有一定程度的把握,才谈得上艺术感染力。而且,设计图归根到底是要能比对着做出成品来的,所以还需要明确提示各个关键部位的结构线条、装饰裁剪还有工艺制作的要点。
问:设计图是否和文稿、画稿一样,有“过稿”的说法?
答:这个是肯定的。如果你只是自娱自乐,那么问题不大。如果是打算卖图,或者是被约稿,那么肯定要参考甲方爸爸的很多意见要求。一般会提前讲明自己接受的修改次数,以防浪费时间。新手记得索取定金以防被放鸽子。当然也有一些设计师是给自己打工,这时候就比较自由,在后续的制作环节也可以一直跟进,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把好好的设计图做“毁”了的情况。
问:如果设计图做“毁”了,一般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答:哪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淘宝上买衣服,经常能看到有消费者讲“色差”。你想,实物图的拍摄都有这么大区别,何况是从一张图纸到成品的衣服?很多缝纫店服装店里都有色卡,很厚的一本,光红色就有好几十种,你得想明白自己到底要哪一种。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可以把整本色卡背下来,看到什么颜色对号入座。而且颜色在不同的衣料上,呈现出的浓淡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都要对着实物仔细确认,联系靠谱的厂商,反复沟通,把自己的意图表达清楚,因为到这一步就不是你一个人的自娱自乐了。
问:能说说您是如何和厂商交流的吗?
答:其实和厂商说话挺累的,滴滴你大概率是出问题了。前期我们一直在就刺绣的部分反复扯皮,因为刺绣是很能体现一件汉服甚至是一件衣服的质量的,市面上的很多绣品,那确实只能用“板强可恨”四个字来形容,设计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图纸被搞成那个样子,但确实也要兼顾到厂家的水准和生产实际,做出一些让步。而且,做衣服和画图纸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在生产的时候能给你整出什么幺蛾子。比如什么地方都沟通好了,没问题了,厂家样衣打出来了,你发现他给你把前后的图案整反了。这就没办法,只好重新打样。后来又出了两次问题,我只好飞去厂家那边,和他们的厂长熬通宵,看着他们把第一件没有瑕疵的样衣做出来,两个人都挺想哭的。
问:您对现在的原创汉服设计师,有什么话想说吗?
答:现在的汉服市场虽然还有一些问题,但总体情况还是向好处发展。央视晚会、地方台都在引导“国潮”和传统文化,还有一些古装电视剧“蹭热点”,这都证明汉服是有生命力、有“出圈”的潜力的。我相信在这样的土壤上迟早可以结出硕果。同时也需要所有的同袍和设计师们,搭建好理论基础,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要和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接,才能真正做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都是可贵的,他们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愿这条路上所有的同袍们,都能够以梦为马,不负初心。
编辑/美工:君卿
审阅:汉服世代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