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自:汉服世代
按照中国古代服饰史的研究方法,是考证每个时代的文物所有细节,然后复原每个具体的文物。按照汉服学的研究方法,是考证和梳理每个时代的文物基本结构,找到它们共同特征和普遍联系,梳理一脉相承的历史主线。
上一篇文章《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汉服形制具体文物基本结构梳理(附图)》https://mp.weixin.qq.com/s/jMw5xLLaYmWKeiGM4WISFg探讨了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时期,本文继续梳理归纳周朝的文物。因为论证的过程较为复杂,本次公布的是简略版,完整详细版待日后公布。
尽量以出土实物为主,同时也考察人俑雕塑和画像。在梳理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几个问题,服装本身制作出来的样式和穿在人身上后展现出来的效果不一定是一致的,这是因为“二次成型”的特点。服装平铺图与上身效果图不一定是一个效果;其次,由于年代久远,除了极少的出土实物外,我们依据的基本上都是人俑、人像、画像,存在着制作写意、艺术夸张、比例失调等问题。除此之外,服饰流变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往往前一个时代只是穿法穿出来的效果,很有可能逐渐演变成直接制作出来的效果。这样就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因此,本文梳理的原则是,有衣服实物照实物画出基本结构示意图,有人俑雕塑的按照人俑雕塑的形象画出基本结构示意图。在此基础上,一般性地合理推测“二次成型”的普遍性原理。
本文主要讨论了周朝领襟结构的基本情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需要高度重视“二次成型”的问题。首要的便是要区分开服装裁剪的样式和穿着的效果,也就是说“所见不一定所得”,在探讨基本结构时,必须要把这两种情况分清楚。在行文中,本文的逻辑是:有出土服饰实物的,则按照裁剪的样式来研究基本结构,尽量给出穿着效果;只有人俑雕塑的,则按照穿着的效果来分析基本结构,同时推测出一种或者两种有较大可能性的裁剪样式。本文不针对某个特定的、具体的文物做复原。
从文物的造型和各种信息我们可以得知,这是表现的是成年女性的服饰,身份有可能是仆人,反映的是当时现实人物的形象,非神话艺术形象,所以可以采用这件文物来探讨战国时期的主流社会生活服饰。
对比文物,我们观察和总结到的几个基本特征反映在这张基本结构的示意图上。第一个特征就是内外襟(衽)对称并且在胸前闭合形成的有领缘的交领右衽。从文物看到的右襟,推测内衽是覆盖左侧的,所以左侧内襟采用虚线补画出来。根据我们现在所知的信息,这个是前开襟的,也就是内外襟(衽)是交叠闭合在一起的,而非套头式。第二个特征是交叠处在前胸并且是右衽。第三个因为文物残缺,根据腰间的系带,合理推断用腰带固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领是交领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看到的很多人俑人像,极有可能就是对领的样式,只是穿成了交领的效果。因此将其表述为“平铺状态下以人体中轴线为基准的完全对称不交叠”。我们认为对领是一种很古老的领型,并不比交领出现晚,但是由于文物直接证据较少(有可能穿成了交领),故而本文暂时简略。下一篇谈秦汉时期文物时再进一步分析。
此类曲领的内外衽是不完全对称的,实际上依然包裹覆盖了人体前胸左右两侧并且左衽掩盖在右衽之上,从广义上讲属于“以人体中轴线为基准的对称交叠”范畴,但是特殊之处在于,两襟的裁片形状不一样,因此将其表述为“以人体中轴线为基准的不完全对称交叠”。它属于从主干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2、我们观察文物的后领领口,发现有的是比较包裹脖颈,有的是后领往后敞开、向下凹陷的。
比如这种后领的领口就是比较服帖地包住脖颈的:
从历史真实、现实剪裁等多角度综合分析,我们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华夏衣冠在约2000年前,领襟的基本结构特征总结为:有领缘的交领右衽,内外襟(衽)对称交叠闭合,用腰带系束固定。
目前我们得到的信息,总结出来的结果,对我们的启发如下:今天的设计师在设计制作时,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关键特征是不能更改的,要依据以下特征作为创作的原型:
第一要分内外襟(衽),是前开襟的、包裹前胸的,而不是套头式的、缝合的假交领;第二是内襟(衽)要依据人体中轴线为基准的左右对称,内襟(衽)要覆盖到人体左侧,且能够在交叠穿着之后,内襟要覆盖到人体左侧,且坐卧行止而不松散、移位;第三是有领缘的交领右衽;第四是用腰带系束固定。
(声明,这里只讨论了领襟部分,并不是说全部符合以上特征就是汉服,不符合就不是。)
在此原型基础上,可以改变的细节有:
第一是内外襟(衽)交叠的深浅,可以高可以低,高到包裹胸口低到腰带部位;第二是领缘可以宽也可以窄,可以复杂锦绣也可以朴素无纹;第三是后领可以不凹陷,也可以凹陷;第四是腰带可宽可窄,可以华丽也可以朴素。
这个创作的边界在于:左右两片衣襟前开襟的结构,而不是做成套头式假交领,是真正的两幅衣片交叠在一起,是以人体中轴线为基准的对称,交叠的交汇点也基本在人体的中线上。这里的“对称”是指,内襟(衽)可以因为省料、缝份等工艺缘故,领缘比外襟(衽)稍微短一些、襈窄一些,但是肉眼看去大小应该是差不多的,且能够在交叠穿着之后,内襟要覆盖到人体左侧,且坐卧行止而不松散、移位。
对称的两襟裁片形状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也衍生出对领和曲领两种分支。曲领:两襟的裁片不一样,由一半圆领一半交领构成。此类曲领突破了两襟裁片形状对称一致的传统,但是依然遵循以人体中轴线为基准交叠、包裹覆盖人体前胸、右衽的基本特征。值得说明的是,两襟裁片一致的是主流,不一致的是支流。
交领的领襟应追求服帖的包裹效果,因此领襟在前胸的交汇点即便可高可低,也不能夸张到变形的程度。低到最低处就是对领了,可以看作是交领的特殊形式,那是另外一个分支领域,此处略过。领襟相交与领口的开口大小也有关系,领口一般包裹颈部,但是也不排除开大口,一般开到30厘米以上是无法穿着了,那种领口拉至肩膀处的并非裁片结构而是二次成型的效果。
可以用布、皮革等材料去制作腰带,固定方式可采用系结、带钩、带扣等。值得说明的是,带钩、带扣并非胡服,而是华夏衣冠固有的服饰配件。设计边界在于,腰带是实际固定要件,实际扎在腰间起到闭合作用的部分,而非无功能的装饰品。腰带的宽度可宽可窄,但是宽度不能超过腰腹,不能细到无法系束固定。
当代汉服运动早期在制作宽腰带时曾经出现过使用魔术贴、暗扣,或者是在宽腰带上面再加一根细腰带围腰一圈以上系结充当固定的情形。在宽腰带上加缝一圈细带系结的方式虽然有其合理性,通过梳理证明这种固定方式在目前这个阶段并没有文物的支持,而安装魔术贴、暗扣的方式不但没有文物的支持,更是不合理的。从目前所见的文物来看,宽腰带的固定方式有多种:一是在腰带两端相应部位各缝合一条小系带,先将宽腰带围合裹紧腰部后,再将两条小系带束系打结。二是直接使用带钩固定宽腰带。
有别服饰史,建立汉服学,从研究方法的改变开始。欢迎大家对这种研究方法进行讨论,提出意见和疑问。欢迎汉服商家和设计师们,对诸如此类的形制问题畅所欲言:能不能改?哪些地方可以改,哪些地方不能改?怎么改?允许多大程度上的改动?理由是什么?依据是什么?规则是什么?该怎么理解和宣传?
古代汉服体系有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大体可以分为上下分开的衣裳制、上下分开的衣裤制、上下分裁联属的深衣制、上下通裁的通裁制四大发展脉络(初步划分,并非定稿)。古代发展史是拉通的发展脉络,而非支离破碎的朝代论。从黄帝垂衣裳起,经历了诞生期、定型期、发展期等跌宕起伏的漫长历程,有影响力扩大的时候,也有影响力缩小的时候。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诞生、成型,曲折发展,形成了一套底层逻辑和高度辨识的基本特征。明末时期因为“剃发易服”政策体系崩溃瓦解,汉服男装迅速消亡、女装逐步异化消亡,在满清200多年一直处于“非法”状态,体系停止了与时俱进的迭代,导致物质层面和观念层面的断代,生态位被清装体系所取代。
汉服运动重大使命之一就是从民族服饰视角入手,对历史考证考据,找到祖先制作的方式(汉裁)、华夏审美倾向和文化内涵、形制普遍共性本质特征(如十六字诀)……重新梳理古代汉服体系和书写古代汉服发展史(包含消亡史)。
1911年开始,出现了一次汉服复兴社会浪潮,因为历史条件不允许,归于失败。以2003年为标志,中国出现了当代汉服复兴社会思潮。因为恰逢国泰民安、文化兴隆,汉服复兴一直蓬勃发展,持续至今。
汉服的定位是民族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地位是现代汉民族传统服饰。清装体系是政治服饰,由各民族的服饰元素杂糅而成,满清结束后便体系崩溃瓦解,在西式服饰的冲击下,保留了一些遗留物。满清时期汉族的女装逐步异化,本质特征改变,脱离了汉服体系,无民族属性。汉服与清装的区别在于性质不同、思想文化不同、底层架构不同,历史内涵、形制特征、审美倾向、发展规律和逻辑等均不同,不宜混为一谈。
本质特征举例:汉服体系与清装体系的闭合系统区别。“交领右衽”就是“内外襟(衽)对称交叠闭合系带固定系统”;而“立领盘扣”大体可以概括为“内衽(襟)退化不对称闭合盘扣固定系统。”——不同的闭合系统代表了不同的服饰文化体系。服饰文化本身无高低,但是服饰体系本身有区别。
现代汉服体系继承的是古代汉服体系,继承的是有5000年发展脉络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的基础内容(以下简称华服),与其他兄弟民族服饰体系一起共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梳理历史资源,以平等的层级、整体体系的格局,去面对西式服饰体系为主导的世界服饰体系的冲击,与西方服饰体系平等地交流。
汉服运动重大使命之二是在接续古代体系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依据古代汉服体系建构现代汉服体系,梳理出一套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基本款式(对标西式服饰体系中如T恤卫衣衬衫牛仔裤等层次)构成的体系,这套开放的、生动的、完整体系,鼓励大家根据祖先制作的方式(汉裁)、华夏审美倾向和文化内涵、形制普遍共性本质特征(如十六字诀)……结合当代社会实际需求再发展、再设计、再创作;积极在社会生活层面实践应用,按款式和用途进行归类划分,改变目前按朝代划分的现状,改变亚文化现状。该体系的重要功能是指导现代人正确穿戴和应用汉服,发挥其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