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我突然不想功利地告诉你们,你能通过这本书得到什么。 我只想很平静地告诉你们,我从《藏在名画中的古文》里得到了什么。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北宋摹本 一个“文盲”, 突然就被王羲之偷走了心 在玩儿金石碑帖做古籍拍卖的“砖家”眼里,公元1019年的宋版书才叫“书”,我这种做2019年“新书”还用简体字的编辑,基本就是一文盲。 古文古画书的编辑有个尬点,如果你这本书定位给中国那1000个内行读者看的,60分及格的最低要求就是你得懂版本并且编辑说明里注明版本源流、校勘依据和参照;不然会被专业读者扔砖头。 但如果你这本书是做给10W+的大众甚至是小朋友能看懂的,选的通行本就要符合“常识”、深入浅出,你要让没有古文功底和背景的人能听懂、要让没有中国画美学和哲学训练的读者也能看明白古画。 为了校《兰亭序》,我买了不下于10个出版社的《古文观止》和各种《兰亭序》注解。 有些古文你就是太熟悉了,熟悉到你都忘了它什么意思。 (局部)【元】钱选《王羲之观鹅图》(全卷)纸本 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兰亭序》,8岁练墨笔字时,它是书法,歪歪扭扭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直打哈欠,心想“癸丑”是什么鬼。 18岁高考复习时,它是任务,只记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5岁路过徐州的彭祖祠,应酬喝得微醺,误打误撞走进去看到粗糙的、被破四旧后新修的拙劣雕塑,突然借着酒劲膝盖一软,“咣”地跪在塑像面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突然就被羲之偷走了心。 28岁——当《兰亭序》有关的一切功利性目的和少年感伤都淡去,方读懂了王羲之的“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局部)【明】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全卷)纸本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什么是“欣于所遇、暂得于己”?这要从这句话之前的几句铺垫入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与”就是相互交往,就是说人和人的交往,一俯身、一仰头之间,一辈子那么快就过去了。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什么是“取诸怀抱”?“诸”就是之于,我觉得不符合语法直译最有魅力,说我们要不然就把“自己”从怀抱中取出,和知己在容膝之室中掏心掏肺地聊点真话。 那要是没有能懂自己的人怎么办?那就“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也就是“外求”向自己喜欢的事物上寄托此生。 类似又过了大概一千年,董其昌这个老头写《画禅室随笔》说“若不做无益之事(指书画),何以遣有涯之生”的落寞。 “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八个字, 写尽中国人所有缘分的最终结局 佛家讲“对外扫相,对内破执”,羲之的“取诸怀抱”就是对内破执而不得,“放浪形骸”就是对外扫相而无门。 结果就是,“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这是一句很长的话,我们慢慢说。 “取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虽然上面的“内求”找知己撩骚(悟言一室之内)和“外求”放浪形骸的选择取舍不同,但是当人“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古文的魅力就在于省略,羲之没有说“欣于所遇”的宾语是谁,这个所遇可能是人、可能是物。 然而当你欣喜地遇到她(它),以为她(它)是你命中的唯一,却发现,你只是“暂得于己”——暂时得到她(它)罢了。 【明】仇英《兰亭图扇面》 羲之是告诉我们,我们所珍惜的以为自己永远拥有的“固若金汤”的幸福的一切——毕生挚爱的伴侣、疯狂热爱的癖好、甚至是孩子、亲人……我们都是“暂得于己”。 “物”比较好理解,马未都讲“人活不过物”,我们只不过是这些老物件千百年寿命中暂时的主人;那么“人”呢?孩子会长大,爱人会老去,哪怕浮生一世永不分开,逃得过“生离”,也逃不过寿命最终还有一个“死别”。 人世间所有缘分的最终结局只有两种——要么“生离”,要么“死别”。而羲之告诉我们,无论你选哪一种,都是“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北宋】李龙眠《 兰亭修禊图》绢本 “及其所之既惓”与“若合一契” 永和九年那场醉,猜度千年的伤情 而最后呢?我们只是“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18岁时只读懂了这句,而28岁突然为后面那句“及其所之既倦”黯然神伤。 什么是“所之既倦”?这句话有意思的就在“之”字——年少背课文,以为是“所知”,就是自己所知道的已经厌倦了;28岁审稿才注意到是“所之”——“之”是动词,就是“去、到达”,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即使如此(问你要去什么地方)。 而“所之既倦”呢?如果这条路是人生的路,就是你突然有一天,对你所经历过的一切、所走的路、所去过的地方、所遇见的人,突然就一刹那的倦了。 跟“砖家”去巩义石窟寺看佛造像和碑文,那满山满眼的北齐刻经,一个灿烂烂的谜一样的王朝在恢弘刻经的五年后轰然而亡。突然间,“砖家”说,“及其所之既惓”。 我一直记得那一刹那的感伤和那一瞬间的眼神,让我读懂了羲之。 【明】钱贡《兰亭诗序图卷》( 全卷) 绢本 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局部)《兰亭诗序图卷》 什么是“若合一契”?“契”就是符契,古代的信物,一般来讲都是一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这个符契能“合”上,就说明是自己人可以作为凭信,“契合”二字即从此来。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呢?就是我每当看到古人引发感慨的因由(字句文章),就觉得写的太有共鸣、太写出自己先写心情了!简直是像遇到了一张符契那样贴合——也就是说,我们在千年前古人的文章中,找到了共情。 终极拷问: 《兰亭序》凭什么是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说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而在这篇《兰亭序》校审发稿之前,朋友突然问,小茶,你觉得《兰亭序》为什么是天下第一行书? 我说,古人排天下第一行书为《兰亭》、第二行书为《祭侄文稿》、第三行书是《寒食帖》,是极有中国智慧的。 苏轼的《寒食帖》,写“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时”、写“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写“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这是中国人“小我”的感伤——自我的仕途命运的穷途之哭,是“小我”的眼泪。 而颜鲁公《祭侄文稿》,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写“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摆脱了小我,它记录的是家国天下,是“大我”的悲愤。 那么羲之的《兰亭序》呢?它连“我”都不要了——超越了《寒食帖》的个人仕途、超越了《祭侄文稿》的国家机器与家国信仰,什么仕途、什么天下……犹如禅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它写的是生命的本质,是哲学。 于是,《兰亭序》是“无我”的无相法门。 处女座+强迫症+高级灰的 作者注释水平 以上仅仅是我在编校《兰亭序》这一篇译文和赏析时的感慨而已。你要是原意听编辑讲书,我能给你把整本书讲一个专辑。 但听我讲不如听书里的作者邵盈午先生讲——我的这个瓶子底儿年轻编辑半文盲破水平X1000000倍,大概是书里作者的水平。 邵先生的水平注释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流觞曲水”,市面上99%的书都不会细致考证到,“流觞曲水”的杯子是漆制酒杯(而非青铜器或者陶瓷酒杯)。 为啥?因为只有漆制的木质酒杯才能密度小于水,能在水上飘着,才能玩曲水流觞。拿个青铜杯子早沉底儿了。这种漆制的酒杯在魏晋时期叫做“羽觞杯”,“杯”字从“木”,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兰亭序》的古画是真好真全。随便说两张都是国内罕见之宝。 比如元代钱选《王羲之观鹅图》(全卷)纸本,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幅画原为清宫旧藏,《石渠宝笈》著录,清末经溥仪从宫中盗出,后售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再比如钱贡的《兰亭诗序图卷》,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是资料极少、展览极少。 人生难免得意失意,不开心的时候,往往这些耳熟能详的古文,是人生最易得的风雅和最明媚的救赎。 如果你想听《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等幕后故事,欢迎给我们留言点赞。当然,最痛快的方式就是找本邵先生的书看。真的。 最后唯一的一句广告。 欣于所遇。 随喜赞叹。 • 完 • 本文作者系《藏在名画里的古文》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