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芳华》是一部由华策影视出品的古装剧,改编自意千重的同名小说,以唐朝为背景,讲述了商户之女何惟芳在蒋长扬的协助下,从培育牡丹起家,最终实现济世报国的理想的故事,是一部集历史、文化、情感于一体的精彩剧集。

《国色芳华》宣传海报(图源@电视剧国色芳华官微)
从华丽的宫廷服饰到简约的民间装扮,《国色芳华》中的服饰巧妙地融合了汉服元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今天,阿罗将带大家一起深入解析一下该剧中的汉服元素,一同领略古代服饰之美!
1
01
齐胸裙元素
在《国色芳华》中,大部分女性角色都以齐胸裙元素服饰的形象出现。

《国色芳华》剧照(图源@电视剧国色芳华官微)
这是一种三件套,基础款由衫、裙、帔组成。上衣多为轻薄窄袖的对襟衫,裙腰提得很高,高腰甚至齐胸。由于裙子掩住上衣,上衣露出来的部分较少,一般认为是对襟衫,但是也不乏有对穿交、浅交领的上衣。
对襟短衫一般分为两襟平行和两襟合拢。
两襟平行的对襟衫在穿着效果上,也可以呈现出V形的造型,这是由“对穿交”的穿法即左右交叠的方式形成的。
图片引自《我在唐朝穿什么》
两襟合拢的对襟短衫则是两襟对称,合拢之后用系带固定,领口呈Y形。穿上齐胸长裙后,看起来像是V领。从穿着层次来说,一般对襟短衫穿在最里层或者中间层。
图片引自《我在唐朝穿什么》
浅交叠短衫的浅浅交叠的交领则介于交领(交襟)与对襟之间,也是内外襟交叠、左右交叉受力的结构。 此种款式比较百搭,在穿搭层次上比较日常和随意,既可以作为对襟衫系扎在裙里,又可以放在裙外作交领衫穿。
图片引自《我在唐朝穿什么》
但同时也有交叠较深的款式,内外襟倾斜,呈现又字形。

图片引自《我在唐朝穿什么》
《国色芳华》剧照(图源@电视剧国色芳华官微)
齐胸裙是唐代女性裙式的典型样式,穿着时将裙腰提升至腋下,使腰线上移是其特色,能让女性更容易获得优秀的头身比,是汉服女装中经久不衰的经典裙式。
《国色芳华》剧照(图源@电视剧国色芳华官微)
具体形制可参考出土于陕西省乾县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前室东壁南侧的壁画《宫女图》,宫女们头梳高髻,肩披纱巾,服饰以衫、襦为主,上襦下裙,裙束襦外,上短下长,裙腰高系,提高了腰节线,长裙及地。
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壁画《宫女图》(陕西历史博物馆)
02 背子元素
背子是一种无袖或短袖的短上衣,通常穿着于最外层,有交领、对襟等多种领型。
《国色芳华》剧照(图源@电视剧国色芳华官微)
简单地说,背子就是女装中穿在最外层、不接袖、不接腰襕的短款上衣,通常扎进裙子里。半袖的袖口在肘部以上、胳膊的中部,背子的袖长则要更短,袖口几乎在肩膀位置。在穿着效果上,背子比半袖更加短小精悍,更适合在春秋季搭配穿着,方便根据温度增减。
《国色芳华》剧照(图源@电视剧国色芳华官微)
从结构上来看,背子不接袖,袖袼(gē,袖根)与腋下是齐平的,内外襟浅浅相交,领襟呈V形,介于交领(交襟)与对襟之间,且变化形式极其丰富。
图片引自《我在唐朝穿什么》 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的绢衣彩绘木俑,上身所穿的便是“背子”。
唐·女舞俑(新疆博物馆)
03 圆领交襟袍元素
《国色芳华》中,不少男性角色都常穿具有圆领交襟袍特征的服饰,比如男主角蒋长扬与配角刘畅。
《国色芳华》剧照(图源@电视剧国色芳华官微)
圆领交襟袍是在交领袍服和袒领衣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元素,创造发明的新款式。隋唐一种普遍性的基础款,有开衩的缺胯袍/衫和不开衩的襕袍/衫两大类,方便又帅气,从日常到正式场合都能驾驭。
图片引自《我在唐朝穿什么》
所谓“缺胯”就是衣服两侧开衩,从剪裁角度来说,就是前衣身衣片和后衣身衣片靠近下摆的部分不缝合,这样能增加下肢活动幅度,走动时会露出里层的衣物。根据不同风格、不同场景,开衩有高有低,甚至有的还在开衩的止口处装饰花纹。 而襕袍(衫)就是两侧不开衩、下面加襕的圆领袍服。
图片引自《我在唐朝穿什么》
在唐朝,一般情况下,“袍”是指双层较厚的长款外衣,“衫”是指单层较薄的衣类。也就是说,襕袍和襕衫的区别主要在于厚薄程度,但是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国色芳华》剧照(图源@电视剧国色芳华官微)
具体形制可参考陕西西安韦曲南里王村唐韦氏墓壁画《宴饮图》:
唐韦氏墓壁画《宴饮图》(陕西历史博物馆)
2
01 堕马髻
堕马髻外形犹如从马上摔落的姿态一样,髻发侧在一边,取名为“堕马髻”。
左图《国色芳华》剧照(图源@电视剧国色芳华官微) 右图 唐·堕马髻女立俑(西安博物院)
这种发式在唐代极为流行,是贵族和上层社会所梳理的发式,可参考藏于西安博物馆的唐代堕马髻女立俑。
02 单刀半翻髻
单刀半翻髻是中国唐朝盛行的一种女子发式,属于刀髻,又称单刀髻,在现存的各种出土陶俑、壁画中经常可以看到贵族女子梳此发髻。
高耸如云的发髻一侧弯曲呈一定幅度,在顶端位置又微微向前向下弯曲,发髻整体造型正好像一把大刀,所以被称为单刀半翻髻,可参考藏于旅顺博物馆的唐代泥塑彩绘仕女俑。
左图《国色芳华》剧照(图源@电视剧国色芳华官微) 右图 唐·泥塑彩绘仕女俑头像(旅顺博物馆)
03 交心髻
交心髻为唐代女子日常发式,自高宗时代单双小髻发展而来,更为饱满。
交心髻是梳起成双的发髻,两髻中心各留出一股发缕,绕髻交叉盘旋而成,可参考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陶彩绘持腰鼓女俑。
左图《国色芳华》剧照(图源@电视剧国色芳华官微) 右图 唐·陶彩绘持腰鼓女俑(北京故宫博物院)
04 双垂髻
将头发分成两部分,鬓发收拢向上梳出边棱,发髻盘结于头顶,髻式为丰盈的圆髻,或尖长的小髻,亦称“双髻”。
一般未婚女子或宫女、侍婢、童仆多梳此发髻,可以参考藏于西安博物院的唐代双垂髻女立俑的造型。
左图《国色芳华》剧照(图源@电视剧国色芳华官微) 右图 唐·双垂髻女立俑(西安博物院)
3
01 幞头
《国色芳华》剧照(图源@电视剧国色芳华官微)
剧中男性角色的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是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
《国色芳华》剧照(图源@电视剧国色芳华官微)
从唐初的软脚幞头到后期的长脚罗幞头、翘脚幞头和朝天脚幞头,其演变历程反映了唐代男性服饰的时尚变迁。
唐代幞头演变示意图(图源 百家号)
制幞头的材料也逐渐由罗縠变成漆纱,体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与考究。
02 冠饰
剧中李幼贞的大婚冠饰参考了李倕冠饰。
李幼贞大婚,图源微博@张雅钦Kiwi
李倕冠饰现藏于陕西考古博物馆 ,其主人为唐宗室女李倕,是国内唯一复原了的唐代女性冠饰,几乎涵盖了唐朝所有材质和工艺。
发冠主体用丝绸包裹、珠宝装饰,覆盖于发髻之上。翅膀形态的配件位于冠体前面,左右各一支珠宝装饰的发钗,横插于冠体两侧。
(由于出土时候冠体和头发缺失,冠饰的摆放仍有争议)
03 酒晕妆 剧中多次出现的“酒晕妆”,比如李幼贞大婚时的妆容与贵妃皇甫令歌出场时的妆容。
贵妃皇甫令歌出场,图源微博@沈梦辰
“酒晕妆”是武则天及盛唐(乃至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时世妆,以白粉为底,饰以花钿、斜红和面靥,脸颊甚至眼部、耳部厚涂胭脂,恰似醉酒后的红晕。
可参考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的唐代女舞俑。
唐·女舞俑(新疆博物馆)
4
电视剧《国色芳华》不仅通过精美的服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感受了汉服之美。
这些精致的服装和发型不仅仅是剧中的装饰,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映射出时代的风貌与精神。
在现代社会,我们有理由相信,汉服的美不仅限于荧屏,更能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文案:廖嘉欣 编辑:廖嘉欣 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