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现代汉服研习小组
编者按:“现代汉服研习小组”的全称是“现代工业化非西化反改凉传承炎黄尧舜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汉服道和统的研习小组”。请不要看到“现代”俩字就骂,请认真看完我们的考据文章之后再批评指正。感谢大家!
大约公元前186年,西汉初期的张家山汉简记载了成年男女、未成年男女穿袍的情况。
明确是写作“袍”
面料有“布”和絮里的“络”。《说文》对“络”的解释是:“絮也。一曰麻未漚也。”面料是“布”,中间絮的是麻。
我们来分析袍长度。在讨论秦简和汉简的记载之前,需要讨论布料幅宽。秦汉的制度虽然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具体来说,也有一些细节的差异。比如秦简《制衣》采用的应该是“二尺五寸”的幅宽,一尺折合约19.7厘米,即周小尺,那么幅宽折合约49.25厘米,与幅宽50厘米非常接近;而汉简采用的是“二尺二寸”的幅宽,如果按照幅宽50厘米的规格来计算,那么汉简的一尺折合约22.7厘米,这与晚周尺23.1厘米非常接近,仅相差0.4厘米。值得说明的是,我们不能拿今天工业化社会的标准去衡量前工业社会的情况。在前工业时代,尽管有“度量衡”,但是也是相对精确和规范,而不可能达到像今天这样全时空的绝对精确。所以本文按照“二尺五寸与周小尺”和“二尺二寸与晚周尺”两套数据来尝试计算。
根据张家山汉简的记载,成年男性的袍用料表里七丈,说明单层用料为三丈五尺,按照十进制为三十五尺。因为简文中的“大男”,身份是“徒隶”,穿的必然不可能是宽松肥大的廓形,而是更方便劳作的窄袖紧身廓形,那么上半部分的结构中,袖子的用料必然不多。按照赐衣篇中的襦用料,短款上衣需要二十二尺,而秦简《制衣》中“小襦毋衺”的用料至少十八尺,取一个可参考的上半身结构的用料量为二十尺,那么“大男”的“袍”的上下结构用料分别为:二十尺和十五尺。下半部分如果按照二尺二寸的门幅,那么最低需要分四幅,裙腰极值173厘米,裙长为三尺七寸五,总衣长二尺五寸加三尺七寸五,换算过来六尺二寸五为123.12厘米,相当于正常成年男性的小腿位置,袍的长度为过膝的长款或中长款衣。
成年女性的袍用料表里五丈六尺,单层用料二十八尺。比较成年男性的用料,少了七尺。尽管女性比男性的衣身用料要少,但是整体用料减少七尺,说明成年女性的袍的衣长比成年男性的袍的衣长要短上许多。即便按照下裳四幅来计算,少七尺,那么长度大约要少40厘米,成年女性的衣长约为83厘米,相当于成年女性大腿位置。
未成年人的袍用料二丈八尺,幼童的袍用料二丈,分别单层用料为十四尺和十尺。看得出来,未成年人的用料是按照成年女性来折半计算的。
通过简文的释读,可以清楚地知道,在西汉初年,无论男女,也无论成年、未成年,都可以穿袍。袍的特征是“双层布料、中间絮络(麻料)的中长款外衣”。
那么袍只是底层人穿的吗?并不是,不分阶层都可以穿。
张家山247号墓出土的汉简中,记录了“茈袍”一词,意为“紫袍”,墓主人为治理刑狱的低级官吏。只要是官吏,就不能算作是底层人士。
根据郭冬霞的《汉代随葬服饰研究》研究,居延汉简中有 E.P.T52:91B“袍直千三百”、E.P.T59:31“袍一领直千一百”等价格记载。相对于E.P.T52:91B“皂布衣直三百九十”,袍服的价格显然是比较昂贵的。显然价值1300的袍不可能是底层人士的服饰。
居延汉简中A8 破城子157.005号简记载:“官袍一领直千五百。”
《史记》第一百一十卷记载文帝时期赠送匈奴“服繡袷綺衣、繡袷長襦、錦袷袍各一”,作为“国礼”,显然不可能赠送社会底层人才穿的衣服,相反,“錦袷袍”是当时的中上社会阶层的人士穿着衣物才符合逻辑。所以,“袍”这个衣服种类,本身跟贵贱无关。
那么袍的长度是什么?《釋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內衣也。婦人以絳作衣裳,上下連,四起施緣,亦曰袍,義亦然也。”在这里,释名写了“袍”的三种情况,就是成年男性长款、做内衣、成年女性。结合出土文献,袍有作为外衣和内衣两种情况,在做外衣时,有中长款和长款两种情况。一般来说,男性穿的袍要比女性穿的袍长得多;社会一般阶层穿的袍要比社会底层穿的袍长得多。
袍最早是做内衣用,比如《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的“袍”跟“泽”、“裳”互文,都是内衣种类。
《论语》:“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这句话里,将“絮乱麻或旧丝絮”的袍与“衣敝”并列,这里的袍较大可能是指内衣。
但是至迟战国时期,袍已经演变出了外衣的意义。《春秋公羊传·哀公十有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这里的袍释义为“前襟”,其实也证明了袍为外衣,否则涕泣时是无法沾上前襟的。《史记·卷七十九》:“乃取其一綈袍以賜之。”显然是赠送的是外衣,而不是内衣。
由此可见,袍在西汉时期,已经脱离了内衣范畴,指称外衣。
那么袍到底是指什么呢?
从先秦到两汉,对“袍”的解释都集中在“襺”这个字上面,一直到南朝、唐代也解释为“襺”。
《論語》:“衣敝縕袍。”《禮·玉藻》:“纊爲襺,縕爲袍。”《爾雅·釋言》对袍的解释:“襺也。”
《正字通》:“襺:九輦切。音繭。新綿著衣。《六書統》絮衣也。繭猶絮也。以繒為裏置絮于中以禦冬也。”
结合上一篇文章,我们提出了在汉裁、形制中的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家族”词汇。
比如襦,泛指上衣,见于出土文献和历史文献的都有很多名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家族。尝试列举部分家族词汇如下:
“大襦有衺”是指廓形较为宽松、尺寸相对较大,上下分裁拼接有下裙的,及膝以上的上衣。
“大襦毋衺”是指廓形较为宽松、尺寸相对较大,没有拼接下裙的,及腰胯的短款上衣。
“小襦有衺”是指廓形较为紧窄、尺寸相对较小的,上下分裁拼接有下裙的,及膝以上的上衣。
“小襦毋衺”是指廓形较为紧窄、尺寸相对较小的,没有拼接下裙的,及腰的短款上衣。
“要(腰)襦”是指上下分裁连属结构的短款上衣,也就是加腰襕的上衣。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加腰襕的短款上衣只是“襦”的一种。
“襌襦”、“複襦”是指单层、双层絮里的短款上衣。
“反闭襦”是指开襟在背后的短款上衣。
“长襦”是指及膝或膝盖以上的上衣,前面的修饰词“长”是相对于腰胯部位的短款上衣而言。
汗襦:贴身穿的内衣。
反观“袍”,也是一个大家族:
缊袍:絮乱麻的内衣。
绨袍:绨这种面料做的外衣。
锦袷袍:锦这种面料做的外衣。
茈袍:紫色的外衣。
官袍:官吏穿的外衣。
有内衣到外衣、短款到长款的演变,总之是在先秦两汉时期,“袍”是对双层絮里衣物的统称,与狭义的“衣”有交叠重合,一般来说,与“複衣”具有重合度。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在汉简遣策中,“袍”的记录前多后少,在历史文献中,“袍”的记录前少后多。
编辑:继欣
美工:英特纳雄耐尔
审阅:汉服世代